故宫博物院藏《嘉兴藏》的价值——从《嘉兴藏》学术研究史角度来探讨
《嘉兴藏》是我国明末清初民间出版的一大工程。它谋刻于万历初年,初刻于山西五台山,后移至杭州径山寂照庵等处继续雕刻,直到清代嘉庆年问才终止刊刻,历时200余年。因其在浙江嘉兴楞严寺流通发行而称为《嘉兴藏》或《楞严寺藏》,以其雕版存贮于浙江径山寂照庵亦名《径山藏》,由于它的版式呈书本册装又称《方册藏》,以正藏的刊刻年代作《万历藏》,依主其事者称《密藏本》,又该藏传至日本,被日人称作《支那藏》或《明藏》。该藏别名之多,实为诸藏之冠。目前学界一般称作《嘉兴藏》。
因为《嘉兴藏》在近世没能普及,学术界知道《嘉兴藏》而且能应用的人,为数实在不多。就连仅有的几篇《嘉兴藏》研究文献,对《嘉兴藏》的刊刻时间、收书种数、卷数、主持人等最基本的叙述都是分歧互见,存在种种不同说法。历来论述《嘉兴藏》者无虑数十,且真正能算做《嘉兴藏55研究的并不多,主要有以下几家:
1.陈豪楚:《径山寺刻藏述》,主要从馆藏八种《嘉兴藏》零本的施刻愿文出发,学术路径的选择非常对。
2.吕潋《明刻径山方册本藏经》,由于作者研究的重心始终没有离开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因而本篇虽然文字不多,但多有融会之语。
3.李孝友《浅谈明代刊刻的(径山藏)》,是作者在编辑《全国古籍善本书目》过程中,对云南省图书馆庋藏的《嘉兴藏》做过整理后发表的论文,是新时期关于《嘉兴藏》的第一篇研究文献。文中对继庆和尚与陶氏弟兄参与《嘉兴藏》校勘刻印工作的叙述,影响了以后学者考察《嘉兴藏》刊刻源流的视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