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包括今江宁、江浦、六合、句容等县江岸,而历史上江宁县又曾分为上元、江宁两县,故坍江之事与此数县有关。
相对来说,南京河段处于江苏长江段上游,河道形成较早,约在六朝时江中已有许多沙洲生成。这些沙洲因系江中泥沙堆积而成,极不稳定,所以见于记载的最早一次坍江,也就发生在该河段中一个名叫茄子洲的沙洲上。《太平寰宇记》说:“永昌之初(永昌为东晋元帝年号),其洲忽一日崩陷数里,其形曲作九弯。”(卷90)这次崩岸规模虽不很大,但在当时还不多见,故颇为世人关注而见载于史册。其后,南京河段坍江有所增加,宋人周应合所著《景定建康志》之《田赋志·折帛钱》中就有“内除豁江坍”等钱一万多贯的记载(卷40)。如果坍江不多,当不至于要由朝廷来专门审批因坍江而减免的赋税。另一个可以证明宋代坍江增多的事例,是六合长芦镇崇福寺的迁移。康熙《六合县志·古迹》引《嘉定志》说:“崇福禅寺,宋天圣间建,在县南二十五里长芦镇。因江岸颓塌,庙坏,淳熙十二年徙滁口山之东三里河曲沙岗之上。”此庙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始建,至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就要迁移,可见这一百多年时间中坍江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不过上述几例,有关志书都没有言明究竟坍失多少土地,比较有确切数字记载的,是明清以后的有关著作。
明清以来,南京河段因八卦洲不断淤涨,江流徙出八卦洲之外,江北岸堤多有坍卸,所以坍江主要发生在江浦、六合两县。乾隆《上元县志·山川》有云:“江流南北迁徙,今昔迥殊。异时江泊石头,后徙而北,今又渐南,然去石头尚十余里。”由此可见,石头城上下的河道,至清中叶已北移了十多里,江浦一侧坍江甚多。据明万历《江浦县志·县纪》记载,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江浦县的原县治浦子口城(今浦口南门镇一带)就已被江水冲蚀,坍入江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