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东汉名医,南郡(今河南南阳)人。公元200年前后他任长沙太守。时值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瘟疫流行,伤寒为虐尤甚。据文献记载,在公元200年前后10年间,全国2/3的人口死于瘟疫,其中伤寒病患者占70%,以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面对如此凄惨景象,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之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经多年努力,他终于在205年完成了传世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经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兵祸战乱而散佚,晋代太医王叔和整理了《伤寒论》,北宋学士王洙又整理了《金匮要略》,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得以流传后世,被尊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相传张仲景每月初一、十五坐在长沙的衙门大堂免费给群众治病,湖南方言“坐堂”和“坐堂医生”称谓即由此而来。张仲景作为“医圣”,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者,他创立了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理论体系,从辨症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其贡献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出“六经论伤寒”理论。张仲景“勤求古训”,曾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理论对他影响很大。张仲景根据临床经验对该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因外感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