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即位后,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采取镇压和笼络两种手段,初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在外交方面,因洪武末年以来中外联系有所减弱,各国朝贡减少,明朝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有所降低。所以明成祖对外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书,赐予财物,争取来朝。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官职又高,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地区的二三十个国家与明朝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在郑和(图031)的航海活动中,他认真研究和分析航海图,刻苦学习有关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的七次远航,船队超过200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1000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郑和出发87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才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92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郑和比他们足足早了一个世纪,在世界航海探险运动中处于当之无愧的领先地位(图032)。他为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怀念和尊敬。
郑和后来过继了长兄马文铭的长子为嫡子,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在世时,马府的规模很大。现紧靠马府街的郑和公园,就曾是马府的私家花园,旧称马家花园。直到太平天国以前,郑和府邸仍有房屋72间,后由于太平天国战火被烧得荡然无存,因而现在人们对郑和府第的确切方位、面积以及原貌等均无法查实清楚。世人只知道郑和曾住在马府街一带,郑和的后裔也一直居住在这里,但当年郑和府邸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
郑和公园位于白下区太平南路的中段东侧,原名郑和府邸花园、太平公园。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出土郑和府邸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1985年5月3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太平公园更名为郑和公园。公园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公园内有古色古香的双抱亭、优雅的长廊和庭院式的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馆位于公园的东南隅,为一组以两层楼的展览厅为主体、附设学术讨论馆与六角亭的仿明代式样的建筑群。庭院内绿茵覆地,翠竹掩映,叠石喷泉,长廊环绕,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馆内陈列有《郑和下西洋文物资料展览》。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面貌为之一新。
在南京,与郑和有关的史迹还有龙江宝船厂、静海寺、天妃宫等。龙江宝船厂位于鼓楼区江东街道三汊河中保村一带,是目前已知的明代唯一的官办造船遗址,原有船坞(古称作塘)七座,现仅存四、五、六作塘。近年来考古专家对宝船厂第六作塘船坞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挖掘,不仅获得了一份完整、科学的明代造工场的珍贵资料,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一举揭开了明代皇家造船厂的神秘面纱。目前在宝船厂遗址处规划兴建了宝船遗址公园,以期再现当年宝船厂的繁忙盛况和恢弘气势。
郑和墓位于江宁境内的牛首山附近。现在的郑和墓是1985年在原墓址上改建的(图033)。传说郑和病逝于航海途中,由于遗体实施了海葬,船队仅带回了他的衣物,被明宣宗赐葬于此。当地人称之为“回回山”,称墓为“马回回墓”。墓园外观呈马蹄形,土质墓包则是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盖上刻有云锦莲花瓣和阿拉伯文字。墓前台阶有4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现今尚存有“三宝垅”、“三宝井”等遗迹,也是为了纪念郑和而留下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