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边,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南宋绍熙《云间志》“静安寺”条云:“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佛法入中国,虽始于汉,而吴地未有寺也。赤乌十年,康僧会入境,孙仲谋始为立寺建业,日建初。建初者,言江东初有佛法也。岂沪渎寺相继创建耶?景筠《石幢记》中,问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倾圮危险,寺僧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元、明两代,静安寺屡经兴废。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涌泉等名胜,并于寺东隅建报恩院供僧居,捐田二十四亩供香火。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静安寺遭兵燹,至同冶年间(1862-1874),仅存一座大殿。光绪初年,大殿塌记。光绪三年(1877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因捐资不继,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数年。后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劝募,并得邑绅姚曦、浙商胡雪岩等捐助,于光绪六年三月开工续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鹤峰等勒碑记其事。
此后静安寺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年,住持正生在大雄宝殿左右增建两庑房屋,再次修葺全寺,静安寺渐成现今之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
民国年间,静安寺又几度兴修。民国十年(1921年),沪西一带日益繁荣,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一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五亩。民国三十四年,因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一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1年、1954年两次拨款共两万多元对静安古寺进行修复。1953年4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复兴自唐代以来便失传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是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开光仪式。嗣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佛诞日)对外开放,游人前往瞻仰,礼佛者众多。
1966年“文革”开始,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刹废圮。
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古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4年,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成立,南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三十万元。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
现在,静安寺的香火重新旺起来。上海越来越珍惜市中心这样一片佛土。不过,来这里烧香拜佛,总是难以六根清净,出得佛门,便是商业气息,素食摊和香火摊的邻近,就是烤肉铺。街头摩肩接踵的,也不像都是吃斋的。生活就是这般千姿百态。
还有一新华书店,光顾者众。王安忆在1995年1月27日的日记里写道:“到静安寺逛一周,特价柜买一《跷跷板上的女人》。”想起这一年年末的一天下午,我在静安寺闲逛,路遇安忆与茹志鹃老师;人丛当中,偶一照面,惶恐已经打搅了,向茹老师施礼毕,回身望着母女俩在午后阳光下散步的背影,想,现在,我去哪里呢?南京西路:一条马路的时尚境界
重述时尚,是这个城市经典的一个说法。这样的经典在一条马路上也许会成为主导、主流,也许会漫溢、滋生,这是一条马路的境界。
在1862年至1945年之间,这条路是叫“静安寺路”的。很难想象,在1862年以前,如今的南京西路沿线是水稻田,如同江南水乡一般,无数的小河浜纵横其间;在大片精耕细作的农田中间,还有无数个村落,如“王家厍”(今石门路一带)。民居都是中国汀南传统风格,沿着小河浜呈带状分布。
188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向西、北、东三面大规模拓展,西部界限从西藏路一直向西推进了三公里多,直到静安寺以西的五圣庙(今国际贵都大酒店门前),于是当时的整条静安寺路都被划入界内。
1900年的义和团事变结束以后,中外关系趋向缓和,外商对华投资大幅度增加。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的十余年间,在上海经商致富的洋行大班们(多数是英国人)纷纷选择静安寺路兴建大型独立式花同别墅,不久,这条马路沿线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高级花园住宅区。如沧州别墅(1900年建,已拆除,今锦沧文华大酒店处)、英围汇丰银行大班住宅(1906年建,已拆除,今上海商城处)。不过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则是犹太房地产大亨哈同在1909年建成的爱俪园(今上海展览中心处)。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大班们,常常在下午带着妻子,乘坐敞篷马车,互相拜访,喝漫长的英国式下午茶,是这条马路上的典型风景。
此后二十年间——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静安寺路两侧的风貌迅速发生变化.从以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演变为以公寓和新式里弄为主。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沿路陆续开设众多商店,渐渐形成上海西区的商业中心。不过,静安寺路商业街的气氛与东面喧嚣的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截然不同,经营方向趋向高档,以高级舞厅、电影院、咖啡馆和时装店闻名。
这一时期,静安寺路本身也继续越界向西修筑。1918年,静安寺路向西越界延伸至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1921年,静安寺路继续向西延伸,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呈锐角斜交。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将静安寺路更名为南京西路。
19世纪后期,静安寺路辟筑不久,在该路的中段斜桥(今吴江路石门一路口)一带,有三座名门望族兴建的豪华的花园式公馆:斜桥盛府——盛宣怀公馆;斜桥李府——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公馆;斜桥邵府(道台花园)——邵友濂公馆。距李府不足百米,还有浙江湖州南浔巨商刘锦藻宅第,院内有四幢豪华的西式洋楼。这些家族多年比邻而居,互通婚姻,在清末民初显赫一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静安寺路上便很少新建花园住宅,只有永安公司老板郭氏兄弟的两幢花园住宅(1926年建,今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这是个例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