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冒犯称谓语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59048
  • 作      者:
    胡剑波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冒犯称谓语研究》作者都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注意研究方法,特别是注意跟上研究范式的转换,所以论文中新意不少。该系列现在出版的这几本,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一长处和特点。这也许部分是作者受到正规的学位训练和当代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熏陶的结果。我认为,作为博士的培养,这是极为重要的,是这些博士们得以成长的重要学术养分,也是他们今后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是个多层次的系统。戚雨村(2005)依据语言单位音义结合的和现成的两个特征划分出六个语言层次及其相应的单位:语素层次(语素)、词的层次(词)、熟语层次(熟语)、词的结构模式层次(构词模式)、词组的结构模式层次(词组的结构模式)、句子的结构模式层次(句子的结构模式或句型)。本研究对冒犯称谓语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词的层面,而且涉及到了句子和话语。
    称谓语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词汇现象,但其使用涉及到话语建构、话语理解,涉及到言语环境、话语角色、社会文化心理等。因此,为较全面地揭示冒犯称谓语的庐山真面貌,我们坚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和分析。
    语言是动态的,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功能的发展和语言体系的发展。语言功能的发展表现为语言的分化和统一,如方言的产生、语言的增多、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异族语言的融合等。语言体系的发展表现为语音、语义、词汇、语法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功能的发展和语言体系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语言体系是语言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功能发展最终将在体系中反映并加以巩固。而体系发展服务于、受制于功能发展。”(王德春,1997:21)我们的研究注重把功能和体系结合起来。
    1.3.2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虽已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其理论体系还须不断补充和完善。将重要的言语行为——冒犯引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而且也是对其实践价值的阐释,它将拓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第一,从冒犯的视角研究称谓语将补充礼貌言语的理论研究。自雷可夫(R.Lakoff,1973,1977)、布朗和莱文森(P.Brown&S.Levinson,1978)以及利奇(G.Leech,1983)等对礼貌的经典性的研究后,国内外对礼貌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诚如米尔斯(Sara:Mills,2003)指出的那样,“在对礼貌的总体研究中,对不礼貌本体的研究十分罕见”。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冒犯称谓语的含义
1.1.1 称谓语的含义
1.1.2 冒犯的含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的主要视角
1.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视角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意义
1.4 本书结构

2 冒犯称谓语的类型
2.1 冒犯称谓语的分类
2.1.1 方式角度
2.1.2 动机角度
2.1.2.1 称谓语使用不当而无意贬低对方
2.1.2.2 使用尊称称呼自己或己方而造成的无意冒犯
2.1.2.3 使用“简称”但谐音不佳而造成的冒犯
2.1.2.4 使用尊称但忽视观念变化而无意冒犯对方
2.1.2.5 称谓语变换不当造成的无意冒犯
2.1.3 对象角度
2.1.3.1 性别冒犯称谓语
2.1.3.2 职业冒犯称谓语
2.1.3.3 人种冒犯称谓语
2.1.3.4 民族冒犯称谓语
2.1.3.5 身心冒犯称谓语
2.2 冒犯称谓语的界定
2.2.1 蔑称和贬称
2.2.1.1 贬称与蔑称研究的混乱
2.2.1.2 贬称与蔑称的关系
2.2.2 詈称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2.2.1 詈称与詈骂
2.2.2.2 詈称、蔑称与贬称
2.2.3 绰号的界定
2.2.3.1 国内外学者的界定
2.2.3.2 本文的界定
2.3 冒犯称谓语的构成形式
2.3.1 蔑称的构成形式
2.3.1.1 蔑称词语
2.3.1.2 蔑称的组合
2.3.2 倨称的构成形式
2.3.2.1 真实反映了身份的倨称
2.3.2.2 虚构身份的倨称
2.3.3 由姓名构成冒犯的形式
2.3.3.1 大名
2.3.3.2 姓名绰号
2.3.3.3 使用转用名
2.3.3.4 姓名的指代含义
2.3.3.5 姓氏+排行
2.3.3.6 乳名
2.3.3.7 爱称
2.3.4 由仿拟构成的冒犯称谓语的形式
2.3.4.1 语言单位类型
2.3.4.2 意义类型
2.3.4.3 结构类型

3 冒犯称谓语的特点
3.1 使用的时效性
3.2 冒犯程度的差异性
3.3 使用的变异性
3.3.1 功能的变异性
3.3.2 性别角色的变异性
3.3.3 感情色彩的变异性
3.4 使用的局限性
3.5 语用效果的震撼性
3.6 对冒犯的敏感性

4 冒犯称谓语与语境
4.1 语境研究概述
4.2 语境要素的介入
4.2.1 语言语境
4.2.1.1 搭配的作用
4.2.1.2 句型的影响
4.2.1.3 基调的调控
4.2.2 情景语境
4.2.2.1 交际场合
4.2.2.2 交际对象
4.2.3 文化语境
4.2.3.1 同一文化背景
4.2.3.2 异域文化背景

5 冒犯称谓语的功能
5.1 表情功能
5.1.1 情感宣泄功能
5.1.2 情感昭示功能
5.1.3 群体归属功能
5.1.4 身份确认功能
5.2 行事取效功能
5.2.1 行事功能
5.2.2 取效功能
5.3 社会文化功能
5.3.1 文化的正面反映功能
5.3.2 文化的反面标记功能
5.3.3 道德评价功能

6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心理
6.1 冒犯称谓语与性差心理
6.1.1 冒犯绰号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6.1.1.1 绰号与性别差异
6.1.1.2 冒犯绰号与性别差异
6.1.2 詈称、詈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6.1.2.1 詈语使用态度中的性别差异
6.1.2.2 詈语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
6.1.2.3 詈语使用强度的性别差异
6.1.2.4 詈语针对对象上的性别差异
6.1.2.5 詈语使用原因的性别差异
6.2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心理
6.2.1 禁忌心理
6.2.1.1 姓名是人灵魂的依附体
6.2.1.2 姓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2.1.3 姓名是个体尊严的符号
6.2.2 偏见心理
6.2.2.1 性别偏见中的职业
6.2.2.2 性别偏见中的年龄
6.2.2.3 性别偏见中的容貌
6.2.2.4 性别偏见中的性情
6.2.2.5 性别偏见中的角色
6.2.3 模仿心理
6.2.3.1 求新心理
6.2.3.2 求雅心理
6.2.3.3 认同心理
6.3 冒犯称谓语的认知心理
6.3.1 接近联想
6.3.2 相似联想
6.3.3 对立联想

7 结语
7.1 本书的主要观点
7.2 冒犯称谓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