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远去的历史场景:祀孔大典与孔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930067
  • 作      者:
    刘亚伟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远去的历史场景(祀孔大典与孔庙)》中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br>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展开
精彩书摘
    1 祭礼的来由<br>    祭祀活动在先秦叫做“祭”或“祀”,又称为“享…‘荐”“祠”,其原意都与饮食有关。人若要生存,就要饮食,而祭礼,就起源于向神灵贡献饮食。<br>    在最初,这种祭礼比较简单,大约是燔烧五谷、手撕猎物的肉以飨神,凿地为穴作水壶而用手掬水以献神,用土块打击土鼓以乐神,这样就可以把人们的愿望和对神的敬意传达给神灵了。<br>    在殷墟卜辞中,“祭”字最初的形体像手拿带血滴的腥肉。“礼”字像“盛二玉在器之形”,象征向鬼神有所奉献。《说文?示部》是这样解释的:“礼,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br>    不难看出,在本义上,祭礼是人与神的一种交流活动,其中,致敬是手段,献礼是代价,祈祷(求福日祈,除灾为祷)是目的。<br>    周人对“礼”有创新性的发展,将这种宗教性仪式推演为规范社会各项活动与道德行为的准则——礼制,从而使“礼”同时具有神秘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礼制的本质内核或者说中心命题,如敬天法祖、王权神化等,在周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治国模式——政以礼成,礼以体政——礼制成了政治的主要形式。<br>    2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br>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时候,祭祀主要指的是由国家举行的重大祀典,其礼仪形式比民间的祭祀活动要讲究得多,规模和场面也大得多,态度也庄重得多。<br>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竟然摆在了军事的前面。当时,君主在进行重大的政治活动之前,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典礼。<br>    在春秋战国时的儒家经典《周礼》中,其祭祀的对象,或称神祗系统已呈现为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结构,形成了以天、地、人(先祖)为崇拜核心,同时组合有序地兼奉其他神祗——以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为补充的相对稳固的祭祀制度。这套制度在汉代以后渐渐演变为国家祀典,并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成为官方所掌握的前后相继的历史传统。<br>    在《礼记?祭统》里,体现礼制的各种具体典礼,被区分为吉、凶、军、嘉、宾五类,其中吉礼就是对天、地、人鬼的祭祀仪式。对这些天地人鬼等自然、人文神祗举行祭祀的场所——坛庙等建筑称为“礼制建筑”,比如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孔庙等。<br>    据《清史稿?礼志一》的罗列,属于吉礼的大祀、中祀、群祀达七十多项:<br>    其中,大祀十三项: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吴天上帝夏至方泽祭皇地祗;四孟享太庙,岁暮祭;舂、秋二仲,上戊,祭社稷;上丁祭先师。<br>    中祀十二项: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孟春、岁除前一日祭太岁、月将,春仲祭先农,季祭先蚕,春、秋仲月祭历代帝王、关圣、文昌。<br>    群祀五十三项: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炮神。春冬仲月祭先医,舂、秋仲月祭黑龙、白龙二潭暨各龙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庙……<br>    3 垄断与象征<br>    据《尚书?吕刑》记载:最初,人们与天帝的沟通和交流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直接对天帝贡献,以表示对天帝的感恩,那时天下人都是天帝的孩子,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br>    中国社会发展到黄帝时期,各部落间战争骤起,天下大乱。诸部落首领之一的黄帝,奋然崛起,制止各部落间无休无止的厮杀,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大家公推黄帝为天子。为了避免乱世的再次出现,黄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命伯夷制定法典,大禹平治水土,后稷播种百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命令重、黎二氏断绝人们与天帝的直接联系(“乃命重、黎绝天地通”),并由他们任祭司,从而把祭祀——这种人与神的交流活动——垄断了起来。<br>    此后,随着祭祀制度的不断完善,祭祀就不仅仅是人与神的沟通了,它同时又成了一种身份的区别和认定。什么身份的人能进行哪种祭祀,在国家制度中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这样,祭祀的政治意义就日益浓厚起来。比如,祭天是皇帝的专利,皇帝还同时祭天下名山大川;而诸侯则祭境内的名山大川;卿大夫则只能祭五祀,即门、户、井、灶等;到了一般庶民那里,就只能祭祀自己祖先了。<br>    如果违犯规定,就是僭越。<br>    目前流传在有些地方的民间祭祀天地的习俗,估计是辛亥革命之后形成的,如果在古代,肯定是僭越行为了。僭越行为被视为“大不敬”和“犯上作乱”,轻则受指责,被迫纠正;重则受惩罚,甚至杀头。<br>    先秦时期曾有助祭制度。所谓助祭,是指被统治的部族方国和诸侯虽然没资格直接向天地献祭,但可以通过向天子供献祭品,由天子用于祭祀天地。一个小小的贡品本身或许无足轻重,但其中蕴含着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只有天子才有权与天地直接交通,等级隶属关系的合理性由此给出。<br>    透过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天下的政治秩序,通过神的权威来建立人的权威,通过宗教秩序来建立人间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宗庙祭祀的断绝与政权丧失就成为一种一致的现象。所以史书在记载国家的灭亡时,也往往以祭祀的断绝为标志,比如“绝其祀”“不祀”“七庙隳”等,都是对亡国而言。<br>    祭祀的次数也有规定。据甲骨文和其他文献,商代君王对神的祭祀非常频繁,几乎是每天必祭,而且往往规模宏大。后来,儒教对祭祀的密度提出了新的主张,《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祭祀活动不能太多太繁琐,太多会使人们对祭祀活动感到厌烦,而厌烦心一生,就谈不上对神灵的恭敬和虔诚了;但祭祀活动又不能太少,太少了会使人们对神灵产生怠慢之心,而怠慢之心一生,人们对神灵就会疏远和忘记。<br>    依据这个原则,儒教对祭祀的品级、次数、祭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程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且不断加以修订。比如祭天,一年有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冬至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br>    规定之外,每逢大事,也可以随时祭祀。将自己要做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告”礼。比如封禅,就是皇帝在获得巨大事功时为向天地报告而举行的最隆重的告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因征讨、平定大金川胜,乾隆皇帝遣太仆寺卿阿兰泰到阙里祭告孔子,三月礼成。至今仍在阙里孔庙内立着的满汉文对照的《御制平定金川告成碑》记载了这件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十一月,清朝对西部用兵胜利后,又于同年十二月遣通政使图尔泰到阙里祭告孔子,“西师克捷,回部荡平”。<br>    在这些较为隆重的礼仪之外,还有平素进行的简易礼节。比如学宫祭孔,在春秋两次大祭之外,每月朔望,还有两次较小的祭祀。再次,学生每日上学,也要向孔子行礼。<br>    4  祭孔的由来<br>    荀子《礼论》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无疑,祭祀孔子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br>    古代帝王对先师先圣的祭祀,要比其他的祭祀产生得晚得多。早在夏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设置的官学,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为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当然当时所祭并非孔子。<br>    当时的儒生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因此,先师也应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视学,也须祭先师。天子出征归来,要向先师行献俘礼,报告成功。<br>    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尸是指古代宗庙祭礼中穿上死者的衣服用于代替祖先神灵的活人);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的固定礼仪。<br>    ……
展开
目录
引言/1<br>壹祭孔从头说根由<br>1祭礼的来由/7<br>2“国家大事,在祀与戎”/7<br>3垄断与象征/11<br>4祭孔的由来/14<br>5祭孔制度的定型/18<br>贰“为君要事祭为先”<br>1为了“铁箍一桶”/20<br>2“马上”与“马下”/21<br>3康熙大礼祭孔子/22<br>4拓跋宏改姓尊孔/26<br>5孔庙遍及全国/28<br>叁孔庙东西庑故事<br>1最初的儒学/31<br>2两庑群儒图/34<br>3董仲舒改造儒学/36<br>4儒学与儒教/42<br>5孟子被赶出孔庙/45<br>6迷狂的信仰/47<br>肆庞大的礼制建筑群<br>1气势雄浑的交响乐/49<br>2从家祠到庙堂/53<br>3屡毁屡建的大成殿/58<br>伍圣人本来是布衣<br>1神龛上的孔子/65<br>2孔子的服饰/69<br>3圣人本来是布衣/75<br>4大哉孔子/80<br>5孔子的谥号/85<br>陆祭祀之城<br>1移城卫庙/88<br>2代代袭封/91<br>3同时三个衍圣公/93<br>4凭死而生/96<br>柒奢华的祭祀<br>1祭礼每年知多少/98<br>2备祭种种何其繁/99<br>3祭品类别如此多/102<br>4礼器讲究多珍贵/108<br>5祭孔乐舞用八佾/110<br>6场面宏大极壮观/112<br>7祀田多得数不清/115<br>后记/11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