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饮食风俗<br> 第一节 食的风俗<br> 1 茹毛饮血<br> 脍炙人口生鱼片<br> 随着人们学会了用火,熟食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然而,怀着对过去艰难日子的怀念和对新鲜美味的不懈追求,人们仍未放弃生食。这些生食,早已经不是原始初民的“茹毛饮血”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之餐。<br>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很薄的生肉,既有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肉脍,也有鲜鱼的鱼脍。曹植《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他喜欢把鱼脍生蘸着小虾酱吃。隋炀帝对美食更是很有研究:“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br> 关于“脍”,《孟子·尽心上》中还有一段小故事。<br>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父亲曾哲爱吃羊枣,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竞不忍心吃羊枣。战国时,公孙丑对这事不理解,于是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可见,脍在古代是人人爱吃的,也是很普遍的食物。<br> 前边说过,生食是要经过一定加工的,所以调料必不可少。《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本草纲目》对鱼脍也有记载:“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姜齑醋五昧食之”。这是因为,鱼脍是寒凉、阴寒的,不好消化。人们必须要加一些佐料,用热性的东西去平衡它,这样吃完以后才不会拉肚子,减少对肠胃的损害。<br> 现代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的习俗,南方岭南一带也有吃生鱼片、喝生鱼粥的习俗。赫哲族“杀生鱼”的敬客之礼很有讲究: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横切成相连的薄片;再从鱼皮上片下来,切丝;将鱼肉丝、鱼皮丝拌以葱丝、土豆丝、野韭菜,浇上辣椒油、酱油、醋、盐即成。在南方地区,又有顺德鱼生、潮汕鱼生、佛山九江鱼生、客家生鱼脍、宁化生鱼脍、兴宁生鱼脍等不同的生鱼系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