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8834
  • 作      者:
    李梅田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梅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1987-1994、1999-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工、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1月起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讲《考古学通论》、《美术考古概论》等课程。研究兴趣为汉唐考古、美术考古。
展开
内容介绍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所指的魏晋北朝,主要指曹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周)时期,时间上大致从黄初元年(220)曹丕建魏,至开皇元年(581)隋代北周,但为了保持一些重要墓葬资料的延续性,此时间范围将会前后略有延伸;地域上包括今天北方地区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
  三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晋王朝的灭亡,中国北方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的纷乱之中,来自北亚的各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同时也带来了迥异于中原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这些外来文化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经过近3个世纪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促成了中国中古社会的变迁,并逐渐完成了由汉至唐文化的过渡。
  介于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的南北朝时期(3—6世纪),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北方少数民族带给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冲击?汉文化传统是如何与外来文化融合并向隋唐文化嬗变的?这些都是中国中古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考古学者长期致力思考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东北和朝鲜几座墓的年代和地域来看,似可看出这种墓主像由中原经幽蓟、辽西,向辽东、朝鲜传播的路线,幽蓟地区可能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重要路线。汉末由于中原的战乱,大量幽冀吏民迁往东北“三郡乌桓”之地(辽东、辽西、右北平)”;慕容魔时,“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魔乃立郡以统流人……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当时流寓辽西的中原流民以冀州、豫州、青州、并州人居多。大量来自中原传统文化深厚地区的流民,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开发,加强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联系,东北也成为中原汉晋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之地。
  3.兖徐兖徐地区是汉文化传统较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汉画像石墓传统在曹魏西晋时期仍然为主要墓葬形制,明显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中原墓葬。兖徐地区汉末至西晋末的墓葬(一期)包括石板支砌多室墓和前后室砖墓两种类型,石室墓多是本地汉代画像石墓传统的延续,有的直接利用原画像石墓改建而成。但砖室墓则与洛阳墓制一致,其共性是主要的,如墓葬形制上四壁外弧的做法及基本的明器组合等。曹魏陈思王曹植墓(青龙元年)遵循了洛阳的墓葬规范,墓葬结构与洛阳正始八年墓接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资料的处理
二、资料的解释

第二章 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一、墓葬的发现
二、墓葬的研究

第三章 墓葬区域的划分
一、曹魏西晋时期
二、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后期
四、东西魏一北齐周时期

第四章 类型学分析与分期
一、洛阳地区
二、邺城地区
三、云代地区
四、幽蓟地区
五、定冀地区
六、并州地区
七、青齐兖徐地区
八、关中地区
九、小结

第五章 墓葬文化的区域互动与嬗变
一、曹魏西晋时期
二、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后期
四、东西魏一北齐周时期

第六章 余论
一、从洛阳到邺城——北朝墓室图像及象征意义的转变
二、南北朝交接地区的墓葬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以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为中心
附录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