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38310
  • 作      者:
    高蒙河著
  • 出 版 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语言通俗易懂,观点发人深省,内容精彩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展开
精彩书评
  考古学一直在寻找谜底,却不断遭遇新的谜面。考古学家挖出的永远是谜面比谜底多,而且绝大部分还是早已发生了自然或人为变化的支离破碎的谜面。这就是考古的宿命。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最叫诗人杜牧郁闷的可能有两件事,一个是他倾心杜撰的《阿房宫赋》被考古发现所颊覆;另一个是他描绘阿房宫的瑰丽词汇“勾心斗角”,被辗转流传为一个贬义成语,更不提气的是又被演绎成“明争暗斗”!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考古发现中国
  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
  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
  1973年7月,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南书房接见了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谈话中,作陪的周恩来总理请杨振宁博士想个好办法,激励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杨振宁博士便推荐了一本美国综合性科学月刊《科学美国人》,建议将其译成中文。
  杨振宁博士当年介绍的这个杂志,据说早到爱迪生,近到比尔·盖茨都喜欢翻阅。迄今已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至少一百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上面发表了大约两百篇文章。这本杂志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科学主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密切关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份已创刊一百五十多年,月发行量逾百万,拥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的杂志,在20世纪末又组织专家,权威性地评选了20世纪全世界十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入选的名单结果如下:
  1.死海古卷:1947年起发现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旧约全书》的最早抄本。
  2.图坦卡蒙法老墓:1922年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唯一未遭盗掘的年轻法老王陵。
  3.最早的美洲人类:1908年起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1万年前人类已到达美洲的证据。
  4.乌尔遗址:1922年起在伊拉克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距今5500年。
  5.地中海沉船:土耳其南部水下发现公元前14世纪装载大量货物的不明国籍沉船。
  6.阿尔卑斯山冰人:1991年在意大利和比利时国境线发现公元前3300年的冰冻人。
  7.解读玛雅象形文字:记录公元200-1500年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有80%释读成功。
  8.利基家族在非洲寻找人类起源:该家族用了一个世纪在非洲找到了人类起源的证据。
  9.拉斯科史前壁画:1940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省拉斯科洞穴发现了1.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雕塑。
  10.秦始皇兵马俑:1974-午在中国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们没找到直接的资料,难以了解《科学美国人》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就先凭直觉吧。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份遗憾色彩颇浓的名单。这组令人感慨的评选结果,把考古精华浓缩得有点叫人窒息。在考古学诞生以来的近二百年里,堪称伟大的考古发现难以数计,即便是起步不早的中国考古,也有了将近百年的发现历程,这一切岂能是这组区区十个数字所能概括和凝练的么?如果我们照此推想下去,搞个“十进五”、“五进三”甚至“三进一”之类的评选,那么谁能胜出?哪个该淘汰?
  评选总是伴随着欢喜和悲伤,荣誉和失落。这讲十的名单,其实并无输家,更无胜者。更何况考古是发现出来的,岂是评选出来的?这是后话。而在英国考古学家巴恩博士的《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一书中所罗列的远东地区著名的考古发现有:
  北京人与爪哇人;中国和印度的岩画;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布满东方壁画的墓穴;安阳;远东青铜器;东方皇陵兵马俑;远东的雕像。
  在这份名单里,与中国有关的考古发现在总数上有所上升,看上去养眼多了——因为一串总比一个好。可仔细揣摩过后,发现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在巴恩所列举的全世界100个考古发现里,中国的考古发现所占比例还不到1/10,何况有些发现还是和别的国家“捆绑式”出现的。这给人的感觉,如果用近几年已经被年轻人用滥了的字眼儿来形容,就是“郁闷”二字,而且郁闷得很。
  所以,数字这东西,感性了不行,理性了也不好,但这不是数字的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100项世界考古大发现中,欧洲有41项,占了近一半;亚洲有20项,非洲有15项,澳洲有5项,美洲有19项。由此看来,世界考古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欧洲,这是既正常又不太正常的事情。
  所谓正常,是因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在欧洲,在那里已经有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欧洲一直是考古活动开展得最集中的地区,发现的数量自然不会少。说不太正常,一是由于考古学传到其他各大洲的时间都相对较晚,也就百八十年多一点的历史,发现的数量自然要少,像中国有考古活动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在亚洲,日本比我们开放得早,1877年就发掘了东京郊区的新石器时代绳纹文化的大森贝冢遗址,而我们到1921年才有被正式承认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考古发掘,晚了近五十年。二是从各大洲历史文化发展看,欧洲并非古老文明诞生发展的唯一区域。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不过是两三千年前发达过一阵子,后又偃旗息鼓了。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欧洲都沾不上边。当然,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学者也许会说,欧洲遗传下来了最重要的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遗产,崇尚的是“为求知而求知”的求真传统,而不是我们那种注重“运用”的智慧和“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之类。话又说回来,这是涉及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的另外一个话题了,在此不予讨论。
  所以,中国在20世纪100次世界考古大发现中,连10次都没轮上,虽是实情,却是不太公正的。好在这只是上个世纪的状况而已,如果21世纪末再评选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即便是保守的估计,中国起码会占到1/4或1/5。首先,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人文历史方面拥有无比丰富的资源,何况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具有5000年连续不断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次,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正处于腾飞阶段,配合基本建设的大规模考古活动正在或已经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例如,众所周知的三峡考古和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考古,集中了几乎全国的考古大军,其发掘点之多,发掘面积之大,出土成果之丰富,堪称旷古未有。所以,面对西方评选标准的不足,我们尽可以感性地放达一下,并借用当年闻一多先生《一句话》的诗来表达:“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因此,到21世纪末的时候,无论世界上哪个组织再评选世界考古大发现,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价值;不管哪种主流文化意识和何种传统力量当道,也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成就了。那种20世纪末中国在世界考古中所占数字比例的窘况,以及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郁闷,肯定不会再在我们的子孙身上发生。那时,人们对考古的热爱和关注一定比我们现在高涨,会有更多的地下宝藏为人所道,他们感到由衷自豪的一定是:那些数量众多、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大发现,不仅是中国考古黄金时代浓缩出的精华,还是中国考古理应为世界考古所作的巨大贡献。
  挖出来的中国
  数字这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只有枯燥的统计学价值,它是质量的刻度计,是收获的测量仪,是考古进程的计时器。这就让人对数字有了好感,就叫我们对考古数据不再兴味索然,就使我们有底气称道中国自己的考古评比——没洋人来矫情,没外国来掺和,实打实是由中国人自己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
  中国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有两类,一类是1991年开始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还有一类是20世纪里的100项考古大发现。正像评审者说的那样:“100项考古发现虽然仅是中国20世纪考古发现的一部分,但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年考古的概况,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将1990年以前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都囊括其中,弥补了从1900年起每年评选十大考古发现的不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考古的全貌。
  友情提醒的是,本书列出的100项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清单,建议你最好不要一掠而过,也不要对角线式地阅读,那样做,信息溜掉太快。因为这些发现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如果不在你的家乡,可能就是你的籍贯地;如果不是你的籍贯地,可能就在你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省区。这些考古大发现的发现者中,兴许就有你的亲戚、家人、长辈或后辈,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或老乡的老乡。你和他们不但相识,还可能相知,更可能相爱相亲,一个锅里搅过马勺。即使你与他们素昧平生,隔行隔山,也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还可能坐同一趟火车与他们侃过,你甚至还可能冒雨去听过他们的讲座,讲我们的祖先,讲我们的民族,讲我们血脉相通,谱系相连,讲我们基因中都有遗传自中华远祖的精气神儿,讲我们各有源流但又多元一体。
  这些考古大发现,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但印象性的关键词是:时间、地点、史前至明代、墓葬、遗址、发现、调查、发掘。没有渲染或煽情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只有实实在在的名词和动词。学术不打折,科学无诳语,考古就是这样向我们展现她的面容、身段和心怀,很炫,很阳光。
  专家常讲,这些年的中国真是进入了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平均每年有500个考古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可以开挖。这就是说,中国每年有500个考古队在野外工作,有500个地点在动土,有500个考古发现面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考古发现怎么也不夸张,说中国的考古发现也许能忙坏统计人员也不是扯淡,说中国的考古发现远不是几台电脑的内存可以容纳更不是妄语,说中国的考古库房一直需要加速增建,指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情。中国人有比其他国家的人能在第一时间和第一地点感受这些伟大的发现,其条件是得天独厚。
展开
目录
前言 考古迷人
考古发现中国
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
挖出来的中国
2006殷墟年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推土机在前考古学在后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我们有多少文物家底
世界的庞培
中国的喇家
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秦陵乾陵挖与不挖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兵马俑的“发现权”
上海不是无古可考的地方
考古一侧有个上海
盛极而衰的江南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
考古遗憾一箩筐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
考古失误种种
考古不是挖宝
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给“国宝级”文物一个说法
司母戊鼎的新重量
鼎是中国符号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胡子考古惹了谁
司马迁的误识
后记 考古不是挖宝
附录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附录二 2000-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附录三 中国境内的世界物质遗产
附录四 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