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制作上的中期阶段是指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这期间青花制作上的重要丕变在于青花瓷器的制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珠明料与浙料的发色技术,使得青花的色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在一个笔触下,最多可以分出7个色阶,如此丰富的青花表现张力,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境地,迄今仍无有企及。收藏界中的“五彩青花”就是指这一时期的青花而言。
康熙中期青花巅峰位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3个前提作为保证:
1.胎质。我们暂且抛开分期的概念不提,以青花的发色表现为线索,将康熙时期的瓷片混在一起,然后根据青花的发色分类。在操作中可以发现,发色青翠鲜艳的瓷片,除具有釉色纯净、白度略高的特点外,同时瓷胎的纯净度与致密度要远远高于青花发色不好的瓷片。这说明,康熙中期青花的发色水平,是在以瓷土加工工艺大幅度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条件下实现的。从瓷片的断面可以观察到,中期的胎质极其致密、洁白,嗣后的雍正胎质可以与之相接近,乾隆的差距比较明显。瓷土纯净的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感、手感质量大幅度提高,直接导致了釉面的细腻、光润;二是单位质量加大,即使薄壁器,其手感也偏重,现在仿制的康熙青花一般都要在重量上出问题,所以就不得已增加壁厚,这样又会导致与真品壁厚尺寸的不相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