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瓷篇
青瓷是因为在瓷器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釉而得名,其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铁元素所致。由于含铁量的多寡以及烧制过程中窑内火焰气氛的不同,在呈色上又有淡青、青黄、青绿等色的差异。青瓷被正式定名,据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在此之前晋代称为“缥瓷”,如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之说。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织物称缥帛,而青瓷所呈现的那种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缥帛色调相似,所以时人称之为“缥瓷”。隋代青瓷因釉层甚薄,多为青中泛黄绿色,又有“绿瓷”之称谓。在《隋书·何稠传》内有如下记载:“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无异。”唐代人们开始以“青瓷”命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有关青瓷的称谓,其纷乱繁多的程度在我国陶瓷史上实属罕见。除前面所举之外,宋以后又有诸如天青、粉青、冬青、豆青、翠青、虾青、水青、梅子青等等,不胜枚举。它既有“千峰翠色”之美,又有“雨过天青”之色,以及“类玉”、“类冰”之高雅,兼得青山、绿水、蓝天、碧云的万股灵秀,素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并为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所推崇。
青瓷的造假,在造型上,主要根据目前各火博物馆出版的圈录上的器物,或者是根据窑址所在地的标本,经常是常见的器物造型,有八棱瓶、双系罐、鸡头壶以及一些盘、碗等。工艺方面,烧制窑炉温度控制平稳,圈足修饰规整圆滑,釉面光亮,有些虽然经过作旧,但是失亮部位要么光亮不均、要么整齐划一。胎土要么过粗,要么淘洗过细,这就造成器物的重量很难与古代器物的重量相吻合。装饰更难表现出古代器物的风貌,因为造假者的技法难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相对而言可谓拙劣。只有把握真品,才是鉴别赝品的唯一方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