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的财富人生:the life of Cornelius Vanderbil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12737
  • 作      者:
    (美)小爱德华?J. 雷内汗(Edward J. Renehan)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揭密镀金时代金融巨头的创富历程,解读非凡投资的成功理念。
  他是美国史上第三大富豪,他的成就橫跨航运、铁路、金融三大领域,他是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崛起,成为亿万富翁的代表的?
  1810年,16岁的范德比尔特向母亲借了100美元,用以开创纽约湾的渡轮业务,没几年,他的业务猛增,航线不断增加。在依靠轮渡、帆船和蒸汽船积累了一些财富后,范德比尔特的后半生则致力于掌控一个铁路王国。晚年,他手上掌控的铁路线已经连成了蛛网,构成了内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时,范德比尔特依靠他在纽约的影响力,为华尔街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身后留下了1.05亿美元的财产,并显著地改变了美国的地理面貌和金融状况。
展开
作者简介
  小爱德华·J·雷内汗,现居于美国罗得岛州。曾著有《华尔街的恶魔天才》、《越战中的肯尼迪家族》、《雄狮的骄傲》、《神秘的六》和《约翰·布洛斯:美国的自然主义者》等书。他经常在《华尔街日报》、《艺术及家居杂志》、《美国遗产杂志》等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另外也曾在美国历史频道、C.Span电视台和公众广播电视网(PBS)过嘉宾。
展开
内容介绍
  《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的财富人生》详尽描述了范德比尔特商海纵横的历程和事业上的冒险生涯。这位金融巨头在商业上拥有超凡的直觉和神秘的天赋,依靠帆船航运起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很快紧跟形势,转入了蒸汽船和铁路行业。依托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力量,他创建了美国首个铁路联运系统,同时,也在铁路债券和股票投机中大赚一笔,在纽约发展成为美国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明、自信和非凡的冒险精神成就了范德比尔特在美国史上的地位和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显赫声名。毫无疑问,这是时代契机下个人奋斗成功的最好事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镀金年代”,范德比尔特无疑是亿万富翁的代表之一。他是著名的航运、铁路、金融巨头,美国史上第三大富豪,身家远超过比尔·盖茨,也是电脑游戏《铁路大亨》的原型人物。从100美元起家到成为亿万富豪,范德比尔特有什么成功的秘诀?
展开
精彩书评
  虽然在当时,“华尔街”的概念还几乎不存在,但范德比尔特等人在追求他们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推动华尔街甚至整个国家向前发展,这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现实世界中的最好例证。
  ——《伟人的博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摩拉维亚
  家族渊源
  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家族也算渊源深厚,其在国家历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人可以追溯到简?阿尔岑?范?德?比尔特(Jan Aertsen Van DerBilt),此人于1705年去世。但他是否就是这个荷兰家族在新大陆的第一代移民,或者他原本就生于斯、长于斯,而他的父亲阿尔特才是移民先驱,这就不得而知了。简的中间名“阿尔岑”或许为后一个推断提供了证据,因为其字面意思就是“阿尔特的儿子”。然而,我们还是认为,第一个推断似乎更为可信,毕竟这个名字在当时欧洲移民潮的早期就出现了。倘若进一步追根溯源到荷兰,简的家乡可能在乌得勒支省的比尔特,或者弗里斯兰省的比尔特,这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不过,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传记作者都将前者作为范德比尔特家族的真正故乡,虽然我们还缺乏历史文献来证明这一点。
  至于范德比尔特家族赴美的原因,以前的传记作者曾将其归结为“郁金香泡沫”破裂的沉重打击,对此我们也无法定论。1636~1637年期间,荷兰的郁金香期货市场在达到狂热巅峰之后瞬间崩溃。很可能就是在这场郁金香花球的豪赌中,范德比尔特家族的第一代移民输掉了大量家产,无奈出走美洲。但话又说回来,17世纪30年代末,严重到迫使当地人背井离乡的大事件中,“郁金香泡沫”的后果可能还是最温和的。当时,黑死病肆虐荷兰。同期,在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几大战役中,荷兰又几经战火蹂躏。如果简或者他的父亲是在这一时期移民海外的,那么上述任何一个原因,或者说上述所有原因,都可能是引发他们远走他乡的导火线。
  不过我们还是知道,简和他的家人生活在荷兰殖民者统治后期的新阿姆斯特丹,因此,他们很可能亲眼目睹了残暴的新荷兰州州长彼得?施托伊弗桑特如何在强大的英军舰队威胁下,于1664年将这块土地拱手割让给了英国国王。我们之所以能够确认他们当年的栖身之处,是因为在荷兰归正会教堂1651年的洗礼记录中,可以查到简的儿子阿里斯的名字。阿里斯是简和他的妻子狄尔布?科内利斯的长子。他们还有三个孩子,分别叫做杰雷蒂耶、雅各布和马莱蒂耶。1667年,简在今天布鲁克林的弗拉特布什镇购买了一座农场,该农场的转让契约,包括写给卖主的按揭付款凭条迄今仍在。卖主也是一个荷兰人,名叫尼古拉斯?德?梅耶尔。简显然是个文盲——他只在契约的买方签名处画了一个“x”,而名字则由他人代笔。18年后,他的后裔仍然居住在此。1685年,32岁的阿里斯?简森?范?德比尔特(Aris Jansen Van Derbilt)和其他16人获得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皇家殖民地总督托马斯?唐根颁发的土地持有许可。弗拉特布什镇就此兴起。此时,简本人已经搬迁到了新泽西州伯根郡的另一处农场,该郡的一部分就是今天的泽西城。简就在那个农场度过了余生。
  白手起家
  就像殖民地时代早期白手起家的大多数移民一样,阿里斯和他的弟弟雅各布历经坎坷,备尝艰辛,终于逐渐发迹。他们各自定期投资弗拉特布什镇的不动产,收购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当然,也承担了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和工作。从兄弟俩每年的纳税评估表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财产的逐年积累。17世纪80年代末,随着弗拉特布什的待售土地日渐稀少,阿里斯开始去其他地区寻找适合投资的地产。最后,他在新多普购买了面积达78英亩的一大块地皮,大致位于史坦顿岛南部沿海的中心地区,摇望下纽约湾,在丹肯丘以南。丹肯丘就是现在格兰特市和塔德丘一带,以当年所在州的总督名字命名,该总督也是岛上的一个大地主。阿里斯购买的这块土地中,有60英亩位于森林茂密的丘陵地带,如今已成为摩拉维亚公墓的一部分,后来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墓地就坐落于此,临海的8英亩地是一片湿地沼泽和草地,范德比尔特家的几代子孙每到冬季,都主要依靠这里的盐干草为牛群提供过冬的饲料;剩下的10英亩土地位于该岛的南海岸,在大河地区的西端,森林里蜿蜒而出的众多河流就在此处汇集流入海湾。
  史坦顿岛是1609年由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得孙命名的,以纪念荷兰议会。该岛距曼哈顿最南端有5英里左右,与布鲁克林仅隔一条狭窄的潮汐海峡——纳罗斯海峡。这个海峡实际上构成了上纽约湾的出入口,也是纽约港的所在地,恰好位于下纽约湾的北面。这里每天都有一个短暂的平潮。平潮期间,由于海面吹来的风强劲稳定,任何装备足够精良的渡轮都可以非常轻松快捷地穿越布鲁克林和史坦顿岛之间的海峡。但是,平潮期非常短,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是频繁而剧烈的潮起潮落,纳罗斯海峡变得凶险无比,要穿越海峡上岛就相对困难了。出于这个原因,史坦顿岛一直到17世纪80年代都没有像曼哈顿或者长岛那样吸引到那么多居民。所以,这里的闲置土地比较多,价格也相对便宜。阿里斯签下了置地契约,以按揭付款的方式购买了新多普的那片土地,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开发——这只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而已。17世纪末期,岛上为数不多的居民通常都致力于渔业、造船和牡蛎养殖(根据1671年一位游客的记载,他曾在岛上见过“一英尺长的牡蛎,有些还含有珍珠”),而非农业,可以说,整整一代人都没有把农耕当回事。
  阿里斯于1677年和希勒提耶?赖姆谢.范德比克(Hilletje Remse Vanderbeeck)成婚。他们共育有10个子女,第七个孩子名叫雅各布,是以阿里斯兄弟的名字取名的。他就是被称为“船长”的康内留斯?范德比尔特的曾祖父。根据雅各布的受洗证明,他出生于1692年1月24日。23年后,即1715年,雅各布与内尔提耶?德尼斯(Neltje Denyse)结婚。几乎同一时间,他与父亲做了一笔交易,以300英镑买下后者在新多普的土地。雅各布以这块土地作为抵押,向阿里斯分期付款,同时取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并把自己的家安在了那里。(阿里斯在多年前就离开了他在弗拉特布什镇的农庄,而把地产分给了他的其他几个子女。从1705年起,他和希勒提耶就居住在范德比尔特家族在新泽西的老农场。1715年,就在雅各布婚后不久,老两口相继去世。雅各布因购买新多普土地而欠父亲的债务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雅各布和内尔提耶搬上史坦顿岛时,这里相比曼哈顿和布鲁克林还是穷乡僻壤:未开辟的土地一望无际。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对伉俪把他们的所有家当载上渡船,在平潮时间穿越纳罗斯海峡,并在下纽约湾沿着史坦顿岛南岸行驶了数英里,最后到达大河地区的西端,踏上了他们自己的土地,开始了他们自己的生活。雅各布上岛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在丘陵地带茂密的树林里毁林开荒,这也使他有了足够的木材为自己造一所房屋。接下来,他烧毁了他所在地方的余下树木。当时,林木资源丰富,木材对人们来说一钱不值。烧毁了这片林子后,他借助于绳子、链条和一头结实的耕牛开始了艰苦的垦荒。只有当单调乏味的垦荒结束后,他才能
  够在这里种植稻谷和其他农作物。
  雅各布和内尔提耶的家(如今早已不存在了)简陋粗糙,和当年在岛上的其他农舍没什么两样,是用原木搭建起来的庇护所,没有任何装饰和奢侈的东西。孩子们不但共用一间房间,还要挤在一张床上。勤俭节约是普遍的社会风气,无论是雅各布家还是周围的邻居家里,家家如此。惠顿?莱恩非常生动地描写了雅各布、内尔提耶以及他们邻居的生活:
  无数代当地居民就依靠在海边就地焚烧贝壳获取石灰,一堆堆的石灰堆积在海边,方便取用。他们的粮仓很矮,但却非常宽敞。室外还有一个重要设施就是猪圈,人们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决定养猪的数量。在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会里,女人们的工作非常繁重。每户人家都有两部手工纺车,一部纺羊毛,一部纺亚麻。大户人家还有自己的纺纱车。职业纺织匠、裁缝、鞋匠偶尔也会在村头巷口转悠,出售那些寻常人家无法做出的产品。即使在这些荷兰移民的大户人家,雇用劳动力也是一笔大开支,更为经济的方法是购买一两个黑奴。当时,无论是奴隶还是主人都一起在田里干活,显然大家地位平等。荷兰人对种族界限的划分不像英国人那么严苛。
  摩拉维亚教徒
  由于购置土地没几年父母就去世了,雅各布欠他们的债务也就一笔勾销了,这使得他以比预期稍快的速度富裕了起来,也有钱买一两个黑奴了。当他1760年去世时,他的遗嘱中(1759年5月10日立嘱,1761年1月9日生效)就包括了7个奴隶的分配。他还投资购买了其属地周边50英亩左右的土地。他的12个孩子都参与了建设家园的辛勤劳动,其中包括雅各布和内尔提耶在1723年1月6日生育的第四个儿子雅各布?范德比尔特二世(Jacob Van Derbilt Ⅱ),他就是船长的祖父。雅各布二世和其他兄弟姐妹(包括雅各布二世的一位名叫康内留斯的兄弟,他是以老雅各布兄弟的名字取名的)与父母一道参加了荷兰归正会的运动,后来又加入了摩拉维亚教会。
  多年来,许多受宗教迫害的不同教派成员来到了偏远的史坦顿岛,以便在一个相对封闭以及平静的环境中继续各自的宗教信仰。第一批荷兰瓦隆派教徒就是在1623年上岛的,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瓦勒度派和胡格诺派教徒。18世纪30年代末,德国摩拉维亚教会,又称联合弟兄会的一个团体也在新多普定居下来。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摩拉维亚
家族渊源
白手起家
摩拉维亚教徒
窘迫的生活
父母的婚姻
第二章 斯特普尔顿
定时轮渡
青年时期
充满潜力的时代
第三章 利益大战
艰苦创业
战争中的船运贸易
新经济
第四章 婚姻
大家庭
扩大势力
蒸汽船的出现
第五章 有经济头脑的人
冷漠的创业者
蒸汽船的威胁
第六章 奥格登先生和吉本斯先生
航运垄断
利益之争
第七章 “耗子号”和“贝娄娜号”
联手合作
“贝娄娜号”
行业竞争
第八章 骄傲的逃亡者
斗智斗勇
可信赖的帮手
第九章 吉本斯对决奥格登
继续冒险游戏
经济繁荣周期的到来
打破垄断
严峻挑战
第十章 联合交通公司
快速升温的竞争
管理者转型
第十一章 哈德逊河上的勒索
赢得价格战
哈德孙河航运
野蛮的竞争
持久对抗
廉价客运
第十二章 蒸汽船的汽笛声以及其他
精明的投资
全面开拓
商界巨头
第十三章 荷兰后裔
铁路与蒸汽船
火车的冲击
转移重心
第十四章 家庭和社会事务
冷漠的父亲
赛马场的百万富翁
远离慈善
第十五章 南方路线
淘金航线
投资运河
糟糕的客运
出世不利
第十六章 比韦博斯特更完美的头颅
环游世界
伦敦之旅
队长的塑像
第十七章 我要毁了你
来自内部的敌人
亲人离世
针锋相对
强劲的对手
航运线竞争
第十八章 穿越大西洋
跨洲航运
转移阵地
新价格战
第十九章 打着创业进取的幌子
政治归宿
最赚钱的生意
抓住铁路线
第二十章 哈林公司股票逼空大战
对铁路的兴趣
哈林铁路
操盘高手
大获全胜
第二十一章 哈德逊河及纽约中央铁路
进军美国
力挽乾坤
控制中央铁路
第二十二章 范德比尔特的铜像
晚年的新生活
两姐妹
铜质纪念碑
第二十三章 芙兰克
第二次婚姻
通灵大师的谢幕
难得的慈善
扩大家族资产
时日无多
第二十四章 冒天下之大不韪
病痛的折磨
暴戾的病人
最后的告别
后记 身后之事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