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劳动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6797
  • 作      者:
    邱红杰主编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劳动中国》中之人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部委联合组织全国“双百”评选。
展开
内容介绍
    《劳动中国》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之一,《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收入本丛书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
展开
精彩书摘
    年少成名
    马万水1923年出身于河北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3岁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北京隆顺油漆店当了4年学徒。1942年进入门头沟煤矿背煤,过了6年饱受剥削和压迫的“煤黑子”生活。
    1949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上了工人。尽管这里都是矿山,而且是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的矿山,但马万水在精神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他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当时的龙烟铁矿生产条件极差,正在恢复重建中的龙烟铁矿,要机器没机器,要设备没设备。人们生活更困难,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饭拌咸盐,能吃上顿土豆就非常不错了。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排风设备,工人双手抓着上衣,一边跑一边往外扇炮烟。
    与艰苦条件相伴的是生产效率的低下,特别是其中的30号石巷是坚硬的石英岩层,工人们苦干一个月才打进去1.7 米。
    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刚好调到那里,被任命为掘进五组组长。他很快就发现,全组一块干的工作效率很低,便想出一个主意,把组分成班,赛着干。他还看到井巷上壁不停地往下渗水,就像是下雨,就从食堂借了3个麻袋,工友们轮着披。组织上还发了6双胶鞋,不够一人一双,工友们相互推让。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五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
    一个月后,竞赛的效果开始显现。五组的全月掘进效率由1.7 米提高到了6米。1950年6月,他带领小组18名职工,在建国初期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以“三个麻袋六双胶鞋,两把大锤一支钢钎”的艰苦创业的精神,首创手工凿岩、手工作业、独头掘进23.7 米的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那一年,他带领的掘进五组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1950年,马万水凭借这一成绩当选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到北京接受表彰,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龙烟铁矿决定在全矿推广马万水工作方法,但先进的经验,要真正被大家接受,也遭遇了不少障碍。
    最大的障碍就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障碍,以及老工人保守思想的障碍。有些老工人认为“领导偏向马万水,给他配备的钎子多,风钻多,矿车多”。有的说:“上级培养马万水,不培养别人,要培养我,我也可以当劳模。”也有些老工人对马万水的先进经验不服气,说:“在矿山工作,还不是打眼、放炮、推车那一套,有力气就行,有什么了不起!”
    四十四坑道六组组长龚宝庆听说要在他的组内推广马万水的经验,就不满意地说:“我这组用不着推广马万水的经验,要是给我和马万水配备一样的条件,我也可以和他打一样多!”坑道的领导方面为了用事实教育大家,就给他配备了和马万水组一样多的风钻、钎子和工人,分配他在和马万水同样规格同样岩石层的工作面上工作。龚宝庆和组里的工人按照自己的老办法操作,结果用了很大力量,累得满头大汗,还是比马万水组的工作效率差一半多,这时,龚宝庆才服气了。
    为了解决部分工人认为“掘进经验不能用于采矿”的思想,领导方面打算派马万水到四十四坑道八组去传授经验。但该组组长申华恩听说后,马上找到工会主席孙冠军说:“派他来我就走,看着我的技术不行?”工会主席给他解释说:“派马万水到八组来,不是要把八组搞垮,而是为了把八组搞好。”马万水带着三个工人到了八组,和八组交换了三个工人。他首先把劳动组织调整了一下,由两个人推一个车,改为一个人推一个车,接着他亲自抱风钻打眼给大家看。在放炮后散烟的空闲时候,他又给大家讲打眼的道理,提出实施一面打眼,一面装药的方案,结果当天采矿效率就由50吨提高到85.6 吨。该组交换到马万水组的三个工人,经过“留学”,技术也提高了一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八组工人,申华恩的思想也打通了。他说:“老马这一来我们的脑筋都活动了,好比不通气的房子把窗户打开了!”现在申华恩已经成为推广马万水先进经验的积极分子,到处讲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四十四坑道四组组长宋长玉过去一向不服气,为了和马万水比高低,他从1951年7月就开始动员全组工人“加油再加油”。到月底,马万水组打了52.4 米,他也打了52.3 米,可是宋长玉组的工人都累垮了,而马万水组的工人却很轻松愉快。到8月底,马万水组又超过了7月份的数字,他的组却降到40米。这时,他觉得马万水可能有些门道,就时常到马万水组的工地上去偷看,有时学一点回来试验,很解决问题,他才相信了马万水的掘进方法是先进的。当年7月龙烟铁矿的领导方面号召推广马万水的经验时,他在党的小组会上承认了自己过去保守思想的错误。后来,宋长玉不仅积极地学习马万水的经验,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还能主动请马万水帮助解决。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马万水的先进经验在全矿得到广泛普及,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到了1952年,以9月份和生产正常的5月份比较,掘进效率平均提高了近60%,采矿效率提高了33%以上。在生产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新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龙烟铁矿超额完成了采矿任务。
    而对于马万水组来说,掘进效率更是日新月异。这年7月,小组掘进了146.8 米,8月份掘进到156米,9月份更掘进到169.2 米。
    马万水和他的小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全国采矿行业的一面旗帜。
展开
目录
马万水:不老的矿山传奇
马永顺:不老的青山
马恒昌: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
孔祥瑞: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枯模
王乐义:一名村官的人生高度
王进喜:不朽的铁人
许振超: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张秉贵:永远温暖的一团火
时传祥:永远传唱的劳动者之歌
孟泰:钢铁战线老英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