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9153
  • 作      者:
    何方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一书具有以下特点:1.著者权威。何方,当代著名学者,重大事件亲历者,大彻大悟思想家。《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史料扎实,逻辑周密,在恢复历史真相方面有大面积突破,振聋发聩的新鲜见解也触目可见。从延安走来的一代人,正在舞台上谢幕。像何方这样思想高瞻远瞩,人格特立独行,笔下雄风不减,行文必求新意的人,确乎已经不多了。2.契合时机。①适逢党史90周年前夕,对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这段时间的党的高层交往,尤其是毛泽东与张闻天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恰为难得;②2010年是张闻天诞辰110周年。3.内容经典。何方曾长期做张闻天的助手,驻苏使馆研究室主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将自己跟随张闻天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故事一一阐述开来,非常有价值。③《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还对胡耀邦、李一氓等中共高层以及自己身边的、对当前史学与国际问题学者进行了追念,感人的文字下,是一个生动朴实的历史场景。<br>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求实辨伪;秉笔直书;评说历史;审视现实。<br>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由余英时、李泽厚、丁东、资中筠、吴思、雷颐、谢泳、智效民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方,陕西临潼人,1922年10月18日生。中共党员。我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学术专长为国际问题和中共党史。1938年赴延安进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1945年延安外语学院俄文系毕业后,去东北工作。1950年跟张闻天转入外交战线,专门研究国际问题。1951年任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1955年调回外交部任专员、办公厅副主任。1959年受到错误处理。<br>    改革开放后复出,即参加中央国际问题写作小组工作。1980年筹办中国社秘院日本所并出任所长八年。1988~1995年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千事,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苏(俄)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他曾与李一氓、宦乡向中央建议,改变对时代的判断,从“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放弃“三个世界”理论,对外交、内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99年离休后,仍笔耕不已。只是把研究重点转入中共党史。<br>    何方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在日本也辜有颇高的学术声望。2006年,他被评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方党史笔记的集结。它不是单纯从亲历、亲闻写起,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出发,旁征博引,梳理了毛泽东与张闻天关系的演变,客观地澄清了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这段关键性的历史,具体而微地表述了自己多年的观察心得与体会。、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师友纪念文章的汇集。新中国成立后,何方长期担任张闻天的助手,先后担任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和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从他的怀念文字中,可看出张闻天、刘英、李一氓、宦乡、李慎之、陈乐民。孟用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学者的伟大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风范。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首次披露。
展开
精彩书摘
    何方先生印象    丁东<br>    何方先生印象<br>    丁东<br>    我最早读何方先生的文章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李慎之先生突然病逝。我对朋友们倡议,向李慎之生前友好广泛征稿,编辑《怀念李慎之》文集。当时何方先生写了本书中的《悼慎之》一文,通过社科院美国所的赵梅女士转交给我。我才知道李慎之有一位交往几十年的老友名叫何方,年龄比李慎之稍长。因为我对何方先生大半辈子从事的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缺少关注,所以对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竟一无所知。<br>    又过了几个月,我到何家栋先生家小叙,何家栋先生向我推荐了何方的四篇文章,即《党史笔记》中的四个章节。内容主要是对延安整风运动的再认识,再反思。我读后感到份量颇重。作者既是严谨的学者,是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又是大彻大悟的思想者,不但史料扎实,逻辑周密,在恢复历史真相方面有大面积突破,振聋发聩的新鲜见解也触目可见。正巧有外地出版人来京,问我最近发现了什么好的选题和作者。我跟他说,读到何方研究党史的文字,不同凡响。他听了我的介绍,便问可否认识何方先生。于是,我给何方先生打了一个电话。他虽然没见过我,但收到了我编的《怀念李慎之》,所以爽快地同意我们前去拜访。何方先生家住顺义,离北京城区不近。到了他家才知道,社科院给他分的房子在城区,楼层很高,没有电梯。他年事已高,上楼不便。所幸夫人宋以敏的父亲是台湾会计界的泰斗,临终前想送给女儿一套房子。于是他们就用老人的赠款买了这套商品房。<br>    何方先生对我很热情。因为此前已有耳闻。他说,李慎之比我活动能量大。一些人我先认识,介绍给李慎之,后来却成了他的朋友。何老侃侃而谈,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时常跳出,令人耳目一新。我当时正在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口述历史》丛书,马上意识到,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于是,我问何老,是否有兴趣做口述历史。如果愿意,可以由我太太邢小群和他一起做。何老此前看过邢小群一些口述史学作品,印象不错。当时他的《党史笔记》一书尚未杀青,正在加紧笔耕。我说,口述采访不影响写作,精神上也是个调剂。于是,他同意由邢小群对他采访。邢小群先后采访了二十多次,每次半天。我也参加了两次。当时邢小群还不会开车。从我家到他家直线距离十几公里,但乘公共汽车要绕行三十公里,换三次车,每一趟要花两个多小时。与何方交谈以后,小群梳理成稿。然后,再请宋以敏老师订正人名地名,打印出来,交何老修改润饰。何老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别人整理的稿子,总觉不如自己的行文合意。于是,他又在口述史的基础上从头写过。特别是书的最后部分,他要系统表达自己对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的思考,所以完全是口述之外的发挥。此书最后取名《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何方自述》,在香港出版。我们夫妇也成了何方夫妇的忘年交。<br>    过去,何方先生的影响主要在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他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上世纪80年代,他曾追随李一氓、宦乡等人向中央建言,改变当今世界仍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基本判断,确认世界早已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放弃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一条线"战略。这些意见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为决策者接受,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90年代,他又提出对日外交新思维,力主排除中日友好的思想障碍。《党史笔记》和《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出版后,年逾八旬的何方先生一下子走进公共空间,得到其他领域诸多名人的激赏。杂文家曾彦修比他年长,读后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散文家章诒和拿到何方的书说,我舍不得一下子看完,每天看一点,慢慢享受。报告文学家卢跃刚读了何方的书,和他一席谈,惊呼:横空出世!还有史学家余英时,哲学家李泽厚,都对这两部书称赞不已。<br>    这两部书再好,因为是香港出版,内地普通读者一卷难求。图书馆里能找到的何方著作,还是他研究国际问题的旧著。如今,何老这些年怀念师友的二十篇文章结集成册,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可使内地读者有机会从一个侧面,领略他思想家的风采。<br>    本书有关张闻天夫妇的篇幅最大。张闻天是对何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把何方引入外交领域和高层政治生活。他在1959年庐山会议落难,也让何方饱尝二十年挨整之苦。在高压之下违心地批判张闻天,使何方的内心长期感到不安。改革开放以后,对张闻天历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并没有一步到位,相当时间里,连他在1935年以后数年里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共领导工作的历史事实也得不到承认。这都成为何老耄耋之年改行研究中共党史的心理动力。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结合张闻天夫人刘英口述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求实辨伪,秉笔直书,反思党史编纂学的积习,还张闻天本来面目,也还历史本来面目。<br>    李一氓是另一个对何方影响很大的人。在与何老多次接触中,我不时听到他真诚地流露出对氓公的敬意。他家客厅里一直挂着氓公所赠的墨宝。人们或许知道李一氓二十年代是北伐军的要人,三十年代是著名的左翼文化人,晚年是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人,古籍整理方面的挂帅人,却很少有人把氓公和民主主义挂钩。何老却推重氓公是这方面的一位领军人物,他的看法,可能会给当代思想史提供一个新的坐标。<br>    何老其他文章或长或短,追忆的都是在人格上认同的师友。他多年为高层起草文件,文字以精练准确见长。回忆文章属于散文一种。他的散文保持了行文一贯的精准,兼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了了数笔,不事渲染,却相当传神,相当感人。何方先生参加革命前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参加革命后如饥似渴地恶补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至今说起中外文学名著如数家珍,出口成诵。人们想不到的是,他还有很好的木匠手艺。文革期间下放劳动,他成了木匠,现在家里还珍藏着当年自制的木工用具。何方先生的思维也像木匠活一样,逻辑严密,一丝不苟,见棱见角,锋快犀利。不论评说历史,还是审视现实,绝不人云亦云,含糊其辞。章诒和今年发表了两篇长文,触及到文化名人卧底、告密问题,引起很大争议。一些资历相仿的老同志不赞成揭疮疤,而何方则旗帜鲜明地对章诒和表示支持,使她颇受鼓舞。<br>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何老已经八十有七。从延安走来的一代人,正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像他这样思想高瞻远瞩,人格特立独行,笔下雄风不减,行文必求新意的人,确乎已经不多了。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衷心祝愿何老身体健康,继续言说,这将是读者之福,中国学术思想之福。<br>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br>1.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领导--纪念张闻天诞辰100周年<br>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当选党中央总书记,此后几年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党实现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他在这个时期所起的作用却遭到埋没和抹杀……<br>2.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出任总书记辨正<br>张闻天的这份《反省笔记》,整风中曾得到大家称赞。刘英说,“毛主席看后立即到我们窑洞里来,说:'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写得很好'。”总之,总书记从来没人加以否认,怎么事过40年后这总书记就一下和一律变成“负总责”了?<br>3.张闻天与毛泽东关系的演变<br>张闻天在上海中央工作和进入中央苏区后,是他犯“左”倾错误和毛泽东受压的三年多;长征开始到延安整风的六年,是两人相互配合和合作较好的时期,只是头三年中央领导以张闻天为首,后三年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整风后是张闻天离开中央领导做点局部工作和受迫害到死大约各为一半的30年。<br>4.张闻天的民主思想与实践<br>毛泽东对张闻天遵义会议后的领导就曾倍加赞扬,戏称其为“开明君主”,说洛甫(张闻天)这个人很民主,不争权,主持会议能让人畅所欲言。整风开始时他还说,五四运动到大革命(陈独秀任总书记)和遵义会议到抗战开始后(张闻天任总书记)是唯物辩证法运用比较好和我党生动活泼的两个时期。<br>5.张闻天与新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br>一贯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张闻天终其一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看法和思想,并推动整个外交战线以至全国的国际问题研究。<br>6.跟张闻天在辽东工作<br>当时铁路由苏军管制,晚上车到长春竟不让走了。高岗自报奋勇、要我陪他进站交涉。……苏军大尉一眼就看上了高岗所带三节电池的手电简,要求送他“留作纪念”,但高岗执意不肯。张闻天说,“老高,一个手电筒值几个钱,送给他吧。让他放我们走。”苏军大尉得到礼物后,二话没说,就指派一辆机车只拉我们这节车皮直奔哈尔滨,一站未停就到达目的地。<br>7.随张闻天去驻苏使馆<br>头一次坐飞机出尽了洋相。那时只能乘坐苏联的伊尔14客机,一起飞就颠簸摇晃,弄得大家翻肠倒胃,吐了一路。1957年我随张闻天、刘英去东南亚各国视察使馆工作,刘英飞到昆明就吐出了一条几寸长的蛔虫。<br>8.回外交部搭上了张闻天的“特别快车”<br>毛泽东建国后还一定要坚持晚上办公、白天睡觉的习惯。但张闻天是必须在晚上十点钟睡觉,几乎雷打不动的。所以周恩来还专门给外交部打过招呼: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晚上不要打搅闻天。<br>9.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br>虽然三位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位期间都继承五四运动传统,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或较为宽松的局面,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br>10.送刘英大姐远行<br>遵义会议后,刘英代替邓小平出任中央队秘书长。中央到达陕北后,她又同总书记张闻天结婚,政治局和常委的会总在他们家开。一次毛泽东来找张闻天商议七大中央委员候选名单。毛泽东还特意问她:“刘英,你也是三朝元老了,有什么意见也可以讲点嘛。”她只说了一句:“别的我没意见,就是邓发不能上,他杀人太多。”<br>11.《模糊的荧屏》不模糊<br>抗战初起,李一氓作为毛泽东的特使,去四川做刘湘的工作。不期到时刘湘已去武汉,他只得回延安复命。对此他检讨说,“现在想来,我回四川的工作,不一定限制在刘湘这个范围,应该同时进行刘文辉、田颂尧各处的统战工作……<br>12.记李一氓的为人和几个重要观点<br>一次他从国外回来住在新侨饭店二楼,我去看他。谈到由于意见不同再加上有点误会,他受到有关领导的批评,我建议他是否向上面作点解释和检讨。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住在二楼,也不想上三楼去,大概还不致叫我搬到一楼。他就是这个脾气。<br>13.李一氓与《台湾府志》<br>他总是念念不忘国民党带到台湾去的中国古籍文物,希望在古籍整理中能早曰实现两岸的交流和合作,并相信现存台湾的古籍文物会重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心情紧迫,溢于言表。<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