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
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
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名句的诞生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①吝②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③乖④矣。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
完全读懂名句
①出纳:指付出和取得?
②吝:舍不得、小气。
③轻重:判断事情的标准。
④乖:违背、不合,
语译:凡是表现仁心,一定要一口气完成,尽全力而为。念头稍有一点迟疑松动,就会产生怀疑心和私心。有了怀疑心就会斤斤计较,就会产生私心;有了怀疑心就会有猜忌,而吝于付出。有了私心,要付出时就会舍不得;有了私心就会有喜好和憎恶,然后违背判断事情应有的标准。
名句的故事
曾国藩家中兄弟,他排行第一,其下有四个弟弟.分别是:四弟(在全家族中排行第四)国潢(字澄侯)、六弟国华(字温甫)、九弟国荃(字沅甫)及么弟国葆(字季洪)。南家书中可看,曾国藩虽人在异地,但乃不遗余力教诲弟弟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在曾国藩的想法中,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就要以坚忍的心,突破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才能成功。许多人不能成功,就在于自己不够坚定,无法始终如一,决定的事不能一口气完成。因此,曾国藩提出“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就是要人一鼓作气,完成该完成的事!
曾国藩是一位坚忍卓绝的人物,一生靠着“坚忍”成事,依着坚忍毫不放弃。也因他的目标明确,不管是对抗太平军,还是接受朝廷多方掣肘,他都能咬牙撑下来,若他心生疑惑,一念多转,这番功业是不可能完成的。
以曾国藩的功业,想享有荣华富贵并非难事,然而曾公却力除私欲,一生清廉。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些书籍,他并不贪恋权位钱财,因为他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唯有推美让功,才能持泰保盈。这番精神,许多人知晓,但真能持守者,少矣!这也是曾国藩名留千古,令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历久弥新说名句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至新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是一个寡妇与她的两个孩子。
有天晚上,突然停电了,那位女子自己点起蜡烛,独自守候漫漫长夜。“叩叩叩”敲门声响起,女子开门,原来是隔壁穷人家的小孩。
小孩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没有蜡烛?”
女子心想:他们家怎么穷到连蜡烛都没有?还要来借蜡烛?我可不能心软,一旦借了他,未来可能没完没了,什么都来借了。于是,女子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手一拉门,准备关上。
这时穷小孩竟然从怀中拿出两根蜡烛,露出笑容说:“妈妈说阿姨刚搬家,大概没蜡烛!还真的没有耶!”他眨着纯洁的眼睛继续说:“我们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给你。”
这一刻女子为自己的想法深感自责,感动地将那小孩紧紧地拥在怀里。
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行为的最初可能是善念,但若是没有一鼓作气完成,可能在心中千回百转后便会变了质。
目前有不少“捐发票行善事”的活动,有些机构呼吁,请捐发票的人自行对奖,将“中奖”发票捐出,以节省人力。人性考验来了,一张中奖的发票,你是否会捐出呢?两百块、四百块,也许慷慨解囊;如果是十万?百万呢?是否能依初衷捐出这中奖的发票?
曾有位女老师,中了“乐透”丝毫未取,全数捐款。她说:“我平常没有太多钱可以做善事,买彩券主要是想多帮助人。”据报道,这位女老师还背负着房贷,家境也只是小康,并非特别优渥,好不容易中奖,她却没有先偿还自己的债务,反而在扣税后就全数捐赠出去,这样的善心、善行,怎能不令人感动?人间也因此显得更温馨。
行善,不要有太多的杂念,思绪一多,添加了私心,就会裹足不前。且将曾国藩所言:“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铭记在心吧!
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名句的诞生
男①,今不得差②,六弟乡试③不售④,想堂上大人⑤不免内忧,然男则以不得为喜。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⑥则有悔;日中则昃⑦,月盈则亏⑧,至当不易之理也。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禀父母完全读懂名句
①男:儿子在父母前的自称。
②差:此指试差,又称“考试试差”,即清代选派乡试正、副考官的考试。
③乡试: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
④售:实现。
⑤堂上大人:子女对父母的敬称。
⑥亢:音抗,过甚、极;至高。
⑦昃:音仄,太阳向西落下。
⑧亏:缺陷、不完满。
语译:我如今没有考取试差,六弟国华没有考取乡试,父母心中必定为此忧虑,然而我却以没有考取试差感到高兴。因为天下的道理,太满了就会招致损失,过甚就会导致悔恨;好比太阳到了正中央时,便开始往西边落下,月亮到了月满之时,便逐渐亏蚀缺损,这是完全正确而不可改变的真理。
名句的故事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年初,时年三十六岁的曾国藩,从“翰林院侍讲学士”一职,被拔擢为“文渊阁直阁事”,官运可说扶摇直上。五月,他第三度参加朝廷选派乡试正、副考官的考试,但这次并不如先前两次一样考运亨通,结果未被录取;同年正逢各省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曾国藩提早用捐纳的方式,为其弟国华取得人“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以便参加在京城“顺天府”的乡试,然而等到秋末放榜,弟弟国华的名字并未在榜单内。
于是,曾国藩提笔写信宽慰远在湖南的父母,希望家中两老不要为了自己未得试差,以及弟弟乡试落第而忧愁;信中并引用古代先贤所言“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等人生哲理安抚父母,表明家族若获得过甚的名位恩宠,其实也未必值得高兴,毕竟天下的事物大都物极必反、由盛而衰,所以平时务必做好居安思危的准备,以免得意忘形,只看见眼前的富贵荣显,却不知提防随之而来的无穷祸患。
曾国藩回顾自道光十八年考取进士后,随即入朝做官,一路走来,深得朝廷的器重,再加上家中祖父母、父母皆健在,放眼朝中其他同侪,少有人享有像自己这样多的福泽,为此内心更加诚惶诚恐,担忧家族名位过于显赫,反而容易招来不幸。也因此,对于自己与六弟考试的失利,曾国藩没有埋怨,而是借此失败经验,警惕自己不可恃宠而骄,要珍惜拥有的荣禄美誉,并提醒自己谨慎面对外在一切事物。
历久弥新说名句
《书经·大禹谟》记载舜帝将帝位禅让大禹之后,苗国(位在今湖南、江西一带)不服统治,大禹决定亲自出兵攻讨,但军队在苗国长达一个月,苗民仍然不愿归顺。此时,大臣伯益对大禹进献谋略,其言:“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只有至诚的德行可以感动上天,没有德行不能到达的地方;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好处,这才是天之常道。伯益认为大禹坚持使用武力恫吓苗国并非明智之举,古来唯有德性才能使人心悦臣服。最后,大禹虚心接受了伯益的建议,班师而归;果然三个月不到,苗国便不讨自来,主动归顺大禹。至于大禹与其臣子伯益这段“主圣臣贤”的表现,历来被传为佳话。
《易经》是一部集合先人智慧的经典,相传由伏羲制卦,周文王写《卦辞》,孔子作《十翼》;此书最早只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变化,其后逐渐演变成帝王施政专书,百姓作为占卜之用,等到孔子为其作传,始成为哲理经书。《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又分为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其中《易经·干卦》最上一爻(又称“上九”)的爻辞为“亢龙有悔”,意指龙飞得太高,因而有所懊悔;附在爻辞之后,专门解释该一爻辞的《象传》写道:“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进一步说明飞到极高的龙之所以懊悔,是发现满盈的状态无法长久维持。故“亢龙有悔”一语,意在提醒居上位者,应当以亢满为戒,体认凡事到达巅峰之际,必会重新展开循环,极盛亦是走向衰败的开始。
《管子·枢言》云:“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釜鼓过满时,有人会来刮平它;当人过满时,上天便会来刮平他。这也意味着,人若在权势盈满时不知收敛,上天必有办法来收服他,其结果是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的。其中“釜”和“鼓”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量器名;“概”原是古代量谷物时,用来刮平釜鼓的器具,此由名词转动词用,意为刮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