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鸿章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33954
  • 作      者:
    梁启超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
  《李鸿章传》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河。
  梁启超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也泛泛不深”,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且“40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晦,竟不在古人,在来者也”。自梁氏而后,传李氏者不乏其人,然无人出其右,其才学识皆不及梁氏也。
展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文化艺术、文学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既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又曾是蒙昧同胞民智的启迪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而又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展开
内容介绍

  《李鸿章传》参照了中华书局1989年重出的《饮冰室合集》影印本。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一律采为现今通行的新式标点,部分人名译法按当今译法做了括注;并选配了一些图片。
  《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粱启超著就的《李鸿章传》一书,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段真实的历史。《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展开
精彩书评
  “以‘四十八点钟’写成的《南海康先生传》,无疑因采用新体,带给梁启超极大的兴奋,这才会有其后一气呵成的《李鸿章》。……李传则直接以事功为人物履历的分段标识,真正做到了经纬交织。如此写法,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
  ——夏晓虹

  “自1901年撰写《李鸿章》开始,他就明确宣布要‘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显而易见,这样的篇章结构,绝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史传与杂传,以及年谱、行状、墓志铭等体裁,而是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
  ——戴光中

  “粱启超谈到《李鸿章》时说:‘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所谓西人传记之体,就是通常所说的‘评传’。梁启超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近代传记的经验形成的体例特点主要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相间。……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传记作品的基本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力。”
  ——朱文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干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秉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不宁惟是。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耶?
  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吾以为此功罪两失其当者也。昔俾斯麦又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夫平发平捻者,是兄与弟阋墙,而盛弟之脑也,此而可功,则为兄弟者其惧矣。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非,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论李鸿章有功罪于中国者,正别有在。
  ……

展开
目录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李鸿章年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