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一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上海的命运,直接决定了近代上海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上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春秋时,这里属吴国。千余年前的上海地区还是遍地野草丛生,直到八百年前才形成一些村落。那时的上海大约有一百来户人家居住在那里,人口屈指可数,大多是渔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渔村。在宋代后期,松江下游有一条小河,名“上海浦”,与松江相汇合,来往船舶停靠在上海浦,即现今的小东门十六铺附近,这个新的港口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被称作“上海镇”,这是“上海”第一次被用作地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上海改镇为县,属松江府管辖。明代中叶,由于倭寇频繁骚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的城墙被修建起来,上海县城初具规模,上海人口也猛增至五六十万,成为“东南名邑”。
上海命运转变的缘起是鸦片战争之前东印度公司对上海的考察。清道光十二年(1832),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从澳门出发一路北上,沿中国海岸线考察新的通商地点。该船的负责人为林赛,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船上担任翻译和随船医生。6月20日,该船停泊在长江口海面上。在“阿美士德”号在上海逗留的18天时间中,郭实腊等人实地测量了黄浦江的水道,侦察了吴淞和宝山的情况,了解了上海的贸易情况。林赛和郭实腊在其后向东印度公司当局提交的报告中,一致强调了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贸易的发达程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