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广州第一家族”的传奇人物许锡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33793
  • 作      者:
    王大伟等编
  • 出 版 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许锡缵是一位历史传奇人物,家世渊源,出身于被称为“广州第一家族”的广州许氏家族,是历经多代的名门望族。他本身是一位理想主义的革命者,充满着艺术家的浪漫。虽然平日沉默寡言,但内心里始终燃烧着对事业、爱情和友情火一般的激情。研究许锡缵,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老一辈革命者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br>    许锡缵同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党员,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展开
内容介绍
    许锡缵是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他有着“广州第一家族”的显赫背景,有着辛亥革命元老和在国民政府位居高官的父辈。但他却从青年时代起,就选择了跟随共产党,走上了为抗日救国、为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的道路。他曾经是潜伏在国民党核心军事部门的地下党,也曾经是解放后航空工业重要岗位的领导者,但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清肃和批判。<br>    他的人生机遇和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
展开
精彩书评
    许锡缵的家世、早期投身革命和以后的坎坷经历,使他成为中国航空工业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虫人物。<br>    ——付舒拉《序》<br>    <br>    我母亲常时我说:“你是早上五点钟生的牛,是要劳苦一生的。”这劳苦一生,其中含义是包括了坎坷的一生。这话真是不假,我的一生验证了她的“预言”。<br>    ——许锡缵《回忆求》<br>    <br>    一个出身于国民党元老的豪门家庭,又在当时非常令人羡慕的空军里当军官的他,会选择共产主义,追随共产党,应该怎么理解呢?……<br>    ——朱清和《许锡缵和我》<br>    <br>    许锡缵不是一个完人,他的身上也有种种不足和缺点,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本书没有为尊者讳,而是坦率地披露在世人面前,给人们展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许锡缵。也正由此使我们感受到传奇人物许锡缵的可爱、可敬。<br>    <br>    我们从许锡缵的身上真的可以学到很多很多。<br>    ——付舒拉《序》
展开
精彩书摘
    严厉中的慈爱<br>    父亲对我是非常严格、严厉的。<br>    我在外公、外婆的呵护下,自小娇气十足,什么活也不干。解放后,父亲所在的空军21厂从上海搬迁到了南京。我小学毕业后,父亲坚决要我随他到南京上初中。父亲对我说,要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12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爷爷、外公、外婆和妈妈,随父亲到南京,进了汇文女中住校。由于环境陌生,开始几天我几乎每晚都蒙着被子哭泣。<br>    周末,我一人乘公共汽车从市区到郊外父亲的工厂。父亲生活十分简朴,我去了就只是在他的宿舍里加一张帆布折叠床。星期天,工厂只开两顿餐,早上父亲就给我买一点很粗糙的饼干吃,喝白开水。<br>    父亲是一个非常整洁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衣服总是平平整整的,一尘不染。但我忘不了,就在那个时期,他穿的是露着破洞的袜子。我心中非常难受,用了一个口杯当袜楦给父亲缝补。看到我笨手笨脚的样子,父亲说:“别补了,就这样穿吧!”<br>    半年后,父亲调去沈阳工作,我一个人留在了举目无亲的南京继续上学。周末,只有学校食堂的厨师与我一起吃饭。宽大的宿舍里,同学们都回家了,我独自一人。晚上,窗外的月光下,死一般寂静的湖面上摇曳着林木婆娑的倒影,我内心害怕极了。<br>    但父亲对我的锻炼确实是有效的。在学校里,我一直积极上进,很快就人了团,参加了学校多种政治活动,经常代表同学们登台讲演……<br>    那一年的中秋节,一位陌生的叔叔来到学校,找到我问:“你是许锡缵的女儿吗?”我回答:“是”。他说:“你跟我走吧,你父亲要我带你回我们家过中秋节。”我虽然拘谨,但他们一家很热情地招呼我,给我吃月饼、螃蟹,让我感受到了远在沈阳的父亲对我的关爱。<br>    寒假到了,我回到上海家中。父亲告诉我们,要我们举家迁移到沈阳。我们已习惯了南方的生活,既怕北方的寒冷和艰苦,又不愿意离开疼爱我们的老辈亲人,所以都不吭声。父亲就对我说:“沈阳可好了,有一种水果,你不仅没吃过,连见也没有见过。那种水果的名字叫‘洋姑娘’,味道是甜甜的、酸酸的,而且穿着一条可爱的红裙子,漂亮极了……”然后,又对弟弟说:“沈阳屋里暖和,屋外可冷了。你在外面撒尿,要带一根棍子,一边尿一边要用棍子敲,要不然就冻成冰柱了……”就这样哄得我和弟弟都高兴地同意去沈阳。妈妈在上海慈善总会工作,待遇优厚,工作条件优越,但她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决定作出牺牲,接受了随爸爸调动,把家搬到沈阳的意见。<br>    就这样,我们全家离开了上海,来到了上海人心目中萧瑟荒凉的东北。因为走得急,我在南京汇文女中的青年团关系都没有来得及转。<br>    在沈阳,我进了由原来的沈阳会馆改建的一所中学。<br>    每天中午,同学们吃从家里带来的午饭。由于当地居民只能吃高粱米,而我们从南方来,政府给我们供应大米,所以,中午打开饭盒,同学们吃的不是高粱米饭,就是用高粱米粉做的饼——因为黑而且夹杂有沙粒,大家叫它“砂轮”,只有我吃白米饭而且上面盖着肉片和榨菜。我看看周围,感到自己过于特殊,于是带饭时告诉妈妈不要肉。但吃饭时,总会有肉片塞在米饭中,我知道,那是母亲对正在青春发育期的我的一份关爱。父亲知道了,要我到学校入伙与大家一样。就这样一个月8元的伙食,我吃到高中毕业。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吃只有一点咸菜的高粱米,虽然难于下咽,但也津津有味。<br>    1956年,我中学毕业被保送进了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那时,父亲已经在北航工作了,他住职工单身宿舍,我住学生宿舍。周末,父亲会带我去颐和园、去爬香山,有时也会带我去音乐厅欣赏一场音乐会。<br>    那时,父亲每月给我15元生活费,除去交13.5元伙食费外,我还能有些积攒。一次与同学进城,我买了一条喜欢的拉毛围巾,父亲见到了,问多少钱,我如实告诉他——16元。没想到,他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不节俭、搞特殊。那次的批评留给我一生难忘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乱花一分钱。<br>    父亲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生活上非常简朴,从不过问柴米油盐的事。一发工资,只留下少量买烟和买书的钱,剩下的全部交给母亲。<br>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节省的习惯,他在恢复领导工作后出国,为了节约开支,住进了美国亲戚的公寓。又也许是因为当年被一封检举母亲的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对后来某些入就此事的举报表现出别人难以理解的激愤。<br>    在沈阳的日子<br>    回想起来,在沈阳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那是父亲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br>    到沈阳后,我们一家住在和平区民生街63号院内一座日式小楼里。拉开推拉门,就进到了客厅。父亲闲暇时,就在那里拉小提琴。他在上海交大时是学生乐队的小提琴手,演奏水平很高。他拉的最多的是托塞利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也有中国名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我至今记得父亲那悠扬悦耳的琴声。周末的晚上,他从厂里回家,用家里那台能自动翻面的留声机播放唱片,我和弟弟与父母一起坐在客厅里欣赏音乐,在这种情融意洽的氛围中,我熟悉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贝多芬的“命运”、“田园”、“英雄”……父亲的音乐素养感染了我和弟弟小禹,弟弟手风琴拉得很好,我也学会了在钢琴上弹一些简单的乐曲。<br>    父亲有时也带我们去看辽宁省艺术剧院的演出,在那里,我们知道了著名的话剧演员李默然。父亲带我们坐上给他配的汽车,一出63号院,警卫人员就跳上踏板,站在车门两侧护送、保卫。父亲请他们回去,他们说,这是工作。演出不等散场,父亲就让我们轻轻从旁门溜出去,提前退场,避开有警卫人员保卫的汽车,步行回家。沈阳的夜晚,马路上几乎见不到人。昏暗的街灯下,父亲边唱、边跳,还拉着妈妈和我们转圈。我和弟弟心花怒放,跑前跑后,十分兴奋。走到一半,汽车还是追了上来,警卫人员批评父亲“出了事,怎么办?”父亲转过身,向我们吐吐舌头,全家人乖乖地上了车。<br>    父亲喜欢唱歌,他唱的是美声,嗓音甜美。1946年,在从美国返回的船上,他引吭高歌,一曲《义勇军进行曲》使他与刘善本结识,成为莫逆之交。在沈阳111厂、410厂的联欢会上,他独唱和与苏联专家二重唱的俄罗斯民歌、苏联革命歌曲总会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接受劳动改造时,他也经常会放声高唱劳动号子和革命歌曲。在全国大跃进的热潮中,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仍然为之欢欣鼓舞,自己谱写了好几首歌曲,抄写出来教车间的群众学唱。<br>    父亲的身体很好。他从小就喜爱运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他是撑杆跳高、短跑等多个体育项目的运动队成员,家里保存着不少他参加体育比赛的照片。每天早上,他都要用哑铃和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哑铃被磨得亮锃锃,他也练就了健壮匀称的身体。他经常会摆出健美运动员的姿势,亮给我们看他隆起的胸大肌、鼓鼓的三角肌……我不能忘记,父亲一边屈臂,让肱二头肌鼓起,随着他用力而滑动,一边风趣地对我讲:“看,小耗子在动!”我伸手去摸,硬硬的,使劲推也推不动。<br>    我记得111厂开运动会,坐在主席台上的父亲,看到操场上的铅球比赛正在点名,他跑了下去,报名参加。已经年过40的他与年轻人比赛,获得了第三名。广播里一报成绩,全场欢声雷动、掌声四起。在场的苏联专家过来同他握手,表示祝贺,他暗中一使劲,专家“噢、噢”地呲牙咧嘴,不住地向被握痛的手吹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br>    父亲的交谊舞跳得也很标准,工厂里经常举行舞会,他请苏联专家夫人跳舞,腰板挺直、步幅稳健,颇有绅士风度,在舞场上总那么引入注目。70年代后期,父亲曾带我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春节联欢会,还拉我到交谊舞的舞会上翩翩起舞,那时他已年近古稀,但舞姿还是那么轻盈。<br>    在这最愉快、最幸福的5年里,40多岁的父母又给我们温馨的家增添了一位小女儿——妹妹华林。<br>    ……
展开
目录
一、“广州第一家族”的传奇人物许锡缵<br>引子<br>第一章 名门中走出的革命青年<br>广州第一家族<br>祖母<br>父亲许崇灏<br>堂叔叔许崇智<br>叔叔许崇清<br>红军名将许卓<br>颠沛流离的童年<br>中学时期的进步学生<br>上海交大的学<br>运中坚分子<br>在斗争中成长<br>多才多艺的学子<br><br>第二章 踏上人生的征程<br>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门<br>结识朱清和<br>进入航空机械学校<br>结婚<br>航空机械学校学习期间<br>留校任教<br>迁址成都<br>参加成都的抗日救亡运动<br>徐昌裕去延安<br>加入中国共产党<br>赴美学习<br><br>第三章 《秘密使命》<br>回国“找党”<br>进入国民政府国防部<br>再一次找党<br>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br>与刘善本的一段友谊<br>一条情报线<br>皖北之行<br>与组织取得联系<br>配合渡江作战<br>“我也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br>迎接解放<br>希望参加新空军的建设<br><br>第四章 在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热潮中<br>走上领导岗位<br>一次短暂的任职<br>111厂的总工程师<br>有了一个安适的家<br>“一个很大的打击”<br>努力地振作起来<br>“以俄为师”<br>“一厂两跨”的组织形式<br>创业的激情<br>也有困惑和苦恼<br>党代会上的难堪<br>受处分<br>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br>独自咀嚼着苦果<br><br>第五章 在北航的日子门88<br>北航函授部主任<br>融人新的环境<br>内心深处的隐痛<br>“为开办中国第一个创造性的函授工作而努力”<br>始终想着回到航空工业建设中<br>兼任科学研究部主任<br><br>第六章 政治风浪中的沉浮<br>回到航空工业<br>命运大逆转<br>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br>心事竟谁知<br>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br>艰难的1960与1961<br>终于坚持到了这一天<br>生命中的一缕阳光<br>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中校六院总工程师成员<br><br>第七章 文革动乱<br>文革初期<br>寻求历史的真实<br>还在想着航空事业<br>“可怜,漪妹!”<br>被隔离审查<br>“学习班”办到了河南农村<br>被扭曲的心灵<br>潜心学习<br>回到北京<br>事情出现转机<br>舅舅回国恢复工作<br><br>第八章 重新走上领导岗位<br>挣脱“政治”枷锁<br>《另一条战线》<br>574厂第—任厂长<br>厂长不好当<br>参加全国科学大会<br>挣脱枷锁之路<br>恢复党籍<br>历史问题的一个总结论<br><br>第九章 又一次走出国门<br>部机关的副局长<br>对美贸易的开始<br>努力适应新的岗位<br>主管资料处<br>一个受到非议的抉择<br>出国驻美总代表<br>一次不了了之的纠葛<br><br>第十章 壮心不已的暮年<br>离而不愿休<br>只求有工作<br>华联公司<br>“开门并不大吉”<br>宋庆龄基金会理事<br>“我正在进行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br>失落的“伯乐”<br>检察院找上门对轻小型飞行器情有独钟<br>笔耕不辍<br>尾声<br>许卓、许锡缵故居<br>人们记着他《千秋家国梦》留给历史一个特殊的印迹<br><br>二、许锡缵文稿<br>1.牛的耕途——我的一生<br>前言<br>第一章 童年<br>炮火中出生的牛犊<br>广州黄沙车站<br>从香港到上海<br>祖母教我爱国<br>我很崇拜父亲<br>“四一二”事变中的洪五叔<br>共产党的形象印进脑海<br>安乐里的大家族<br>“奇才”<br>表叔和堂弟<br>从小不爱读书<br><br>第二章 走进社会<br>同志合作社<br>不如成立一个政党<br>转入交大预科<br>2.我的自传和希望<br>3.自传<br>4.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在国难交困中建立<br>5.国民党航空机校第一期高级机械班及该校地下党活动<br>6.战斗在国民党的心脏——国防部<br>7.航空工业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正确道路一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的岁月<br>苏联修理列车(流动工厂)喷气发动机的修理喷气发动机由修理到制造结束语<br>8.中国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诞生正史<br>9.粤抗日空军名将黄光锐、谢莽<br>孙中山的空军斗士反对内战率机北上轰炸“出云”号有功,反遭诬陷功成引退<br><br>三、许锡缵诗词摘抄<br>念奴娇·登北固山——吊先父英迹<br>鹧鸪天·天下江山第一亭<br>浣溪沙·玄武湖夏<br>长相思·渔村<br>摊破浣溪沙·旅顺口<br>太常引·焦裕禄之风<br>醉花阴·捉蒋亭<br>渔歌子·汝南渔歌<br>七绝·新折臂翁——忆汝南吴老<br>七绝·运沙谣<br>七绝·水晶国<br>七绝·橘子洲<br>七绝·琉璃杯<br>七绝·雨花台<br>七绝四首·怀车耀先烈士<br>七绝四首·和父诗<br>七绝·百花洲<br>七绝·仙人洞观日出<br>七绝·龙首崖<br>如梦令——题尼加拉瀑布照<br>七绝·理父诗<br>病斗<br>七绝·梦<br>香港颂歌<br>一、西江月<br>二、如梦令<br>春醉彤云<br><br>四、许锡缵大事年表<br>五、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