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30余年间,诸葛亮成为学界关注热点。先有寿凌虚著《诸葛武侯秘史》,继有徐楚樵之《诸葛亮》(1937),朱杰勤之《诸葛亮》(1941),祝秀侠之《诸葛亮传》等。而王芸生之《论诸葛亮》长文(1945),则引发一场大争鸣,加入争鸣者有蒋君章之《从三国的大势看诸葛亮的用人》、易君左之《诸葛亮论》、祝秀侠之《读》论诸葛亮《以后》、徐德嶙之《论诸葛亮之学养及其苦衷》……
祝秀侠认为诸葛亮之缺点,一是“只知用人而不知培养人”,二是“谨慎有余,信己太过”。他反对“多用现代人的眼光,少注意古人环境”之“借题发挥,勉强附会”之法:又反对以“法道合抱”评诸葛亮,只认诸葛为一“实际的政治家”,他“处非常之世,建非常之业,不能囿于那一宗派在那里规行矩步,自设藩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