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年后,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朝廷,请求准许京师大学堂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奏折语言恳切,表达出他对中国新型高等教育未雨绸缪的远见:“计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
就在这份奏折里,张百熙还上奏朝廷一份京师大学堂拟派遣“赴日本游学”的留学生名单,共31人,冯祖荀榜上有名,成为京师大学堂选派的首批留学生。
近百年之内,中国向海外陆陆续续派遣的留学生,至今以上百万计,可谓有先驱,有来者,伏涌延绵,越代相师。派遣冯祖苟等人东渡,则是赴日本留学的起点。
冯先生于1904年赴日,先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作语言和基础课方面的补习,一年后转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在理学部攻读现代数学的各门基础学科,又专修“微分方程”理论。
那个时期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大多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并不多,大约不超过10位。冯先生是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位数学专业的留学生,可称是我国出国留学生学习现代数学的第一人。这可真是中国数学界的幸事,中国数学历史的长卷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数学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曾经成就辉煌。
中国古代数学萌芽在秦汉时期,称之为“先秦数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代数学获得稳定发展。
宋、元年间,很多领域都达到古代数学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让当时的世界数学望尘莫及。
不过,令人扼腕的是:中国的数学始终未受到重视,从未登上科举考试的大雅之堂。加之中国的数学过于偏重实用,虽然掌握“勾三股四弦五”,却不能提炼成为“勾股定理”;虽然早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却不能上升到“极限”的概念。缺乏概括抽象的思维,既不能使中国的初等数学形成理论体系,更不能跨进高等数学的新天地。明、清年代中国数学日渐衰落,裹足不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