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6865
  • 作      者:
    韩松主编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科技中国》中之人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部委联合组织全国“双百”评选。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技中国》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之一,《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收入本丛书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
展开
精彩书摘
    事业的第一块基石
    1954年,17岁的王选身穿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怀着青春的憧憬从上海来到北京。石狮、华表、拱桥、古木、湖光、塔影……北大美丽的校园景色一下子闯入王选的眼帘,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他仿佛就已认定,自己将在这片圣地度过一生。
    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主张要把办学重点放在基础课上,因此,王选一入学,就受到名师的精心教导:江泽涵先生教解析几何,程民德先生教数学分析,丁石孙先生教高等代数……这些名师有的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有的教学方法独特,自成体系,在他们的指导下,王选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
    上大学后不久,王选被选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又担任了系分团委副书记。他和中学时一样,认真负责地投入到工作中,热心地为班级和同学们服务。1955年,大学二年级的王选被评为北大优秀生、北大青年“三好”积极分子,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誉,每班只有一两个学生获得。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有时只是几步,走的路不同,命运会截然相反。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王选就遇到了这样的关口。
    在此之前系里是不分专业的,同学们上的是一样的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分成数学、力学和计算数学三个专业,学生要在大二下学期确定读什么专业。专业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甚至前途命运,许多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和力系专业,而不愿问津当时在我国还十分“冷门”的计算数学。
    王选却另有想法,他想,越是古老、成熟的学科,越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越难取得新的突破;而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发展前景就越大。关心时事的王选还注意到,1956年我国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计算技术列为“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也在不同讲话中强调,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的重点技术。他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是王选一生中第一次重要抉择,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远见和洞察力,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选择计算数学专业后,王选对计算机技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1958年春天,毕业实习开始了。王选和同学们在年轻的“计算机原理”课老师张世龙带领下,参与了“北大一号机”的设计改进工作。这是王选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他简直着了迷,经常加班加点。一天半夜,他去机房接班,竟然迷迷糊糊地把宿舍一位同学的衣服穿在了自己身上,直到第二天中午去食堂吃饭才被大家发现。通过实习,王选对计算机逻辑设计和调试有了完整翔实的认识,动手能力也大大加强。更重要的一点,是王选对计算机设计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冲动,他在接下来的“红旗机”研制中投注了巨大心血,几乎搭上了性命。
    “拼命三郎”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参加了工作。这一年,我国科技界掀起了研制计算机的热潮,北大在高校中一马当先,决定研制一台每秒达一万次定点运算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张世龙负责具体研制任务,他把刚刚毕业的王选抽调过来,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
    王选以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中,他住进了实验室,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最紧张的时候40个小时都没有合眼,熬完通宵回到宿舍,坐在床上就睡着了,等口水掉下来,醒了。再脱衣服躺下。但一到机房,王选就变得格外精神,聚精会神地想出各种高招,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同事们由衷地佩服,都称赞王选是“拼命三郎”。
    1960年,我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因缺乏睡眠已经十分疲惫的王选,又受到饥饿的折磨。米面都是定量供应,晚饭只能喝稀粥。就在这时,王选一个月的粮票又被偷了,他只好吃得更少。过度的疲劳和饥饿摧垮了王选的身体。他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大夫都说他得了可怕的不治之症。
    大病使王选不能再工作,1962年,他不得不回到上海父母身边治病。然而,王选是个越挫越勇的人,他没被疾病击倒,而是边治病,边学习,边钻研。
    早在研制“红旗机”的时候,王选就养成了看外文资料的习惯,他让年轻的女同事陈堃銶寄来计算机方面的英文资料进行研读。为了加快阅读速度,王选还想出一个办法: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来提高反应能力。先是听北京电台的对外英语广播节目,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改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远东的英语广播。这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大学教师中可谓凤毛麟角。通过这一办法,王选的英语口语和阅读水平突飞猛进,为后来在科研中了解国外技术发展方向、采取独特的技术途径,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研读国外计算机文献时,王选经常为那些耀眼的创新成果拍手称赞,激动、叹服之余,他反问自己,为什么我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呢?王选发现,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得程序和应用,不从使用的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照样产生不出创新的想法。1963年,大病未愈的王选决定: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他决定从研究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人手,这一次,王选又从陈堃銶那里得到了帮助,陈堃銶帮他找到了一本油印的英文资料——《ALGOL60修改报告》。王选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读通了这本“天书”。1965年,王选回到北大,与陈堃銶、许卓群等北大同事一起,在DJS21计算机上研制成功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被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王选后来感慨地说:“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我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这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科研取得突破的同时,王选也收获了爱情,他和陈堃銶相恋了。陈堃銶个性顽强,正直善良,伶俐聪慧,生就一副银铃般的嗓音。她也是北大数力系计算数学专业的,比王选高一届,毕业后留在数学系工作,担任过王选他们程序设计课的辅导老师,所以,陈堃銶既是王选的师姐,又是他的“小老师”。更重要的是,两人性格互补,志趣相投,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
    母亲从老中医那里讨到的偏方,使王选的病渐渐好转,而爱情是胜过世间一切良医的神药,加上计算机研究这副独特补剂,王选终于从生命的死亡线上逃了出来。
展开
目录
王选:“当代毕昇”的人生故事
邓稼先:“两弹”元勋
华罗庚:新中国数学的莫基人
吴大观:永远跳动的“中国心”
李四光:大地之子
陈景润:向号德巴赫猜想进军
林巧稚:万婴之母  大爱如天
钟南山:扰击“非典”的英雄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钱学森:让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