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1037
  • 作      者:
    辛夷楣,张桐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老人艺”是我们记忆深处永不凋零的花。
展开
作者简介
    辛夷楣:曾任澳大利亚中文周报《东华时报》编辑,出国前为某报社记者,采访过不少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
    张桐:张定华之子。现在某出版社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分别以孩子和成人两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老人艺”的风风雨雨。
    口述者张定华曾在《大公报》任职,自30年代与曹禺同台演戏,50年代后进入北京人艺工作,任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办公室的秘书。作为北京人艺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她以第一手材料记录了焦菊隐、曹禺,以及活跃在人艺舞台上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他们为艺术的献身精神令人神往,他们的坎坷经历亦令人扼腕。
    张定华的孩子——辛夷楣和张桐姐弟,儿时生活在人艺宿合——史家胡同“56号人艺大院”,他们分别以细密的笔触,回忆了几十年前在人艺宿合大院与首都剧场度过的快乐时光,记述了人艺众多的演员、导演和人艺大院的孩子们,以及那些精彩纷呈的话剧的台前幕后。
    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老人艺”是我们记忆深处永不凋零的花。
展开
精彩书摘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辛夷楣
    数月之前,在悉尼家中,看了澳洲民族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影《变脸》。片子放完,已是子夜,从沙发上起来,移步到卧室床上,但辗转反侧,思绪泉涌,睡意全无。《变脸》的故事深刻感人,演员的表演出神入化,但触动我心灵的不仅是那故事,不仅是那表演,却是回忆。《变脸》的主角朱旭,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他的脸把我带回万里之外的故土,带回几十年前的往昔。北京人艺那一连串光彩夺目登峰造极的演出,那些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演员,还有那生气盎然热闹非凡的人艺大院,在我面前一幕幕显现。无论我如何挣扎,也挥之不去。
    我生在上海,因为妈妈张定华就职的《大公报》迁京,1953年,我们全家搬到北京。大约一年多后,妈妈又调到北京人艺。北京人艺的全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北京的几个话剧团之一。抗战时期,妈妈在昆明西南联大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剧团,演了几年戏,有些名气。她是典型的戏迷。当朋友们建议她去演戏时,她竟毅然离开报社,去了人艺。
    等她进去才知道,剧院里女演员很多,演戏的机会并不多。而剧院领导调她来,看中了她是记者,想让她来当笔杆子。她报到不久,就被任命为总导演办公室秘书。人艺的总导演即是大名鼎鼎的焦菊隐。那时,我大概在上小学三年级。又过了一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星期天,我们家搬到了北京东城灯市口史家胡同56号(现为20号)的北京人艺大院。
    一、56号人艺大院儿
    那天奇冷,妈妈怕奶奶(因为外婆太拗口,所以我们从小管外婆叫奶奶)和我们四个孩子冻坏,就把我们带到她的办公室。等到家搬好,屋里安上烟筒、炉子,才让我们去新家。我这才知道,人艺的办公室是在一个非常考究的几进四合院里。这个四合院,不论正房厢房,都是雕梁画栋,拼花地板,而且全都装了护墙板和暖气,还有卫生设备,舒适之极。妈妈的办公室在北房的里间,大大的办公桌,高高的书架,很是气派。奶奶说解放前这原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当时北京东西城的几大胡同里,这类考究的宅院不少。
    我们搬进来后,才发现史家胡同里尽是很有气派的大宅院,特别是从胡同西口进来,过了史家胡同小学,路北一溜儿全是朱漆大门或黑漆大门的大院。小孩子好奇,总想伸头探脑地往大院里瞧瞧,也想知道到底是谁住在里边。不久,我们就探知,为北京和平解放做出突出贡献、时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住在一个朱漆大门里,因为他的女儿跟我们同在王府大街小学。我们搬来之后,做过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裕荣龄搬进另一个大院。爸爸曾和一位朋友去拜访她。她写了一本《清官琐记》,非常有趣。后来听说,毛主席敬重的章士钊也搬进史家胡同来了。有人考证,清华大学的前身——“留美培训学校”就设在史家胡同。前几批留美学生就在这里通过考试。其中包括后来清华的唯一的一位终身校长梅贻琦,文化名人胡适、赵元任和科学家竺可桢等。据说,清末名妓赛金花也曾住过史家胡同。小弟考入了史家胡同小学,据传说,史小的院子原是史可法的祠堂,但又有人说不是,只是一家姓史的大户的住宅。
    这些且不管它,我是一下子就爱上了人艺办公的这套考究宅院。后来,我有机会在其中流连,把各个角落走遍。春天,这几进院里,梨树、桃树开得如烟如云。夏天,主院里的四棵白海棠花朵沉沉压枝。人艺的人就管这个院叫海棠院。即使在寒风呼啸的冬日,红柱绿梁和满院青砖仍显得洁净清爽。这套院子,实际上是干面胡同20号,前门小小的。推门进来,影壁后面和左手边,就是窗明几净的第一个套院和精巧的小套院,然后是南北房和东西厢房俱全的正院,即海棠院。正院后面有胡同通后房。一排后房后面则是人艺的大食堂,食堂北面是空旷的篮球场。篮球场对面,盖了一幢宿舍大楼,院里还有许多平房。宿舍大楼后面也是一大排平房。史家胡同56号的大门就在这排平房的东侧。我家则在大门东侧的平房里。高大的排演厅就在我家对面。实际上,人艺大院纵深两条胡同,从史家胡同56号的大门走到干面胡同20号的小门,得好几分钟。
    整个大院住了几十家。还有一些人虽然不住在这个大院里,但天天要来这里上班、排戏,因之院里终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56号大门右边,就是传达室。传达室的老张长得又高又大,河北口音,一脸严肃,对大院里的孩子很有威慑力。传达室里有两部电话,不管是找谁的电话都打到那里。老张虽然不是演员,但嗓音一点不比演员们逊色。即使找住在大楼顶层的人,他站在楼下,两嗓子就把人喊下来了。大家要打电话也得去传达室,来信则都别在传达室窗前。因此,传达室就成了人来人往的中心。
    在排演厅前有一溜儿黑板。剧院的告示都贴在黑板上,比如今天几点排什么戏,开什么会等等。要是公布了新戏的演员名单,黑板前就会围满了人,大家一面看,一面指指点点地议论。除了院长曹禺不常来人艺大院上班,其余的副院长、大导演、演员们,总是在院里穿梭来去。
    最使我着迷的是人艺的女演员们。她们一般都很会打扮,一年四季穿着入时。特别是夏天,年轻的女演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连衣裙,身材又好,真是美不胜收。记得有一年夏天,时兴浅色带点儿的连衣裙。那些年轻的女演员们人人一件,有的是淡黄带黑点儿,有的是粉红带白点儿,有的是浅绿带白点儿。她们在院里穿梭来去,就像时装表演似的,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时,朱琳已不太年轻,大概三十多岁吧,但她总是化着淡妆,打扮得体,说出话来有板有眼,显得风姿绰约。
    穿着最考究的是舒绣文。我家搬进56号大院时,她刚从上影调到人艺不久。爸爸妈妈总说,中国电影界的四大名旦——白杨、张瑞芳、舒绣文和秦怡,数秦怡最漂亮,但最会演戏的则是舒绣文。那时,姐姐刚刚带我和大弟看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我对演坏女人的舒绣文印象很深。我当时看电影的水平仅是分出好人坏人而已。她演的阔太太抢了白杨演的纺织女工的丈夫,不是坏人吗?不过,在台下的舒绣文和《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不一样,她说的普通话软软的,带着南音,又总是笑容可掬。当时,人艺只有她、焦菊隐和曹禺是拿文艺一级的工资。院里的演员中,也数她名气最大、资格最老,但她并未显出飞扬跋扈。
    她从上海带来大批做工精致的衣服。我总记得,她穿着黑色高跟鞋,淡雅的连衣裙,黑发高高地盘在脑后,轻声软语、仪态万方的模样。她有一个镶满珠子的发网,罩在她的黑发髻上,真是美极了。姐姐和我不断地谈论着那美轮美奂的发网。舒绣文的儿子比我小,长得挺秀气,不过很调皮,常常使她烦不胜烦。她家的阿姨和我家的阿姨一样,都是江苏人,又都从上海来到北京,自然有亲近之感,有时就忙里偷闲地聊聊天。
    人艺的男演员们风度翩翩者大有人在。于是之那时大约三十岁出头,他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目光锐利、深邃,总是显得若有所思。蓝天野不仅个子高,眼睛大,且声音特别洪亮深沉,他不爱说话,鲜有笑容,人像声音一样深沉。郑榕个子也高,但不那么英俊,他的声音深厚又略带沙哑。他们仨人在《茶馆》中演的王老板、秦仲义和常四爷,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堪称最佳搭配。
    副院长欧阳山尊虽然去过延安,却特别洋派,爱穿花格西装,戴法国便帽。他常开玩笑,一点架子没有。全院上下没人管他叫副院长,都是张口“山尊”,闭口“山尊”。星期天,我常见他骑着自行车,他的夫人李丽莲和小女儿则坐在前面的三轮车里一同出行。
    苏民(原名濮思询,他的儿子濮存昕如今是中国大红大紫的演员,人称“师奶杀手”)中等身材、一身正气,特别擅长朗诵。他还喜欢孩子,见了我们总是笑容可掬地问这问那。
    人艺的年轻男演员中,不乏浓眉大眼英俊之辈。那时在王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还没盖好。人艺剧场是位于东华门内的一个小剧场,后来这个剧场给了儿艺。我记得,在那个小剧场我看的人艺的第一个话剧是《仙笛》,那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剧本,由欧阳山尊导演。男主角周正就是典型的英俊小生。不过,人艺的特点是,它拥有一批相貌平平的男女特色演员,比如后来全国闻名的英若诚、林连昆、朱旭、黄宗洛、李婉芬、金雅琴等等。那时,他们都还属青年演员。
    提起人艺的特色演员,我还想起一件事。1957年,人艺的导演梅阳把老合的小说《骆驼祥子》改编成话剧,并亲自担任导演。那天,排演厅前的黑板报栏贴出了演员名单。当然,每个戏的演员名单不仅由个人申请,还要人艺党委和艺委会讨论通过才可定夺。大家都围上来看,连我们这些游手好闲的孩子也来凑热闹。
    忽然,女演员金雅琴大哭起来。旁边的人急忙把她架到演员童弟和肖榴家中坐下。原来,演员名单上豁然写着,由金雅琴演跳大神的巫婆她气得捶胸大哭。但她这么一哭,扯着嗓子一喊,倒让我觉得真有几分巫婆的“神气”。后来,不知谁把她劝好了。等戏公演之时,奶奶一个劲儿感叹:“金雅琴哼哼唧唧、神神叨叨的样子,太像旧社会的巫婆了。别说主角,就是这个巫婆,青艺、儿艺就拿不出来!”
    ……
展开
目录
自序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忆曹禺
我所认识的焦菊隐
凤子阿姨
附:风子在昆明
视舞台为生命的舒绣文
为艺术牺牲无怨无悔的叶子
历尽劫波的赵韫如
“活繁漪”吕恩
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
激情洋溢的田冲
口才奇好的方瑁德
多才多艺善良方正的苏民
潇洒俊逸蓝天野
天才演员于是之
记忆难以忘却
附录:北京人艺经典剧目首演一览(1953—19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