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对哥哥姐姐的爱,称为“孝悌”;对弟弟妹妹的爱,称为“孝友”;对子孙的爱,称为“孝慈”;对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爱,称为“孝敬”。这些都是由孝父母升华而来的。当然,这种爱是相互的,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就使家庭和睦、团结,人人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齐家”。家庭内,以孝为核心的相亲相爱,不仅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需要,对统治者、对国家也是有利的,因为家庭是社会、国家的细胞,亲近的人若不相爱,家庭若不和睦,团结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成王便告诫四方诸侯要和睦,要团结,他说:“尔室不睦,尔惟和哉!”意即:家庭内不相亲相爱,不团结,还能在社会上讲爱、讲团结吗?
孝辐射家庭,使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团结和睦,这很重要,但却不是终极目的。它的终极目的与最高目标是把这种爱辐射到他人,辐射到全社会,以达到人人相亲相爱的目的。这也是传统。早在殷商时期,著名宰相伊尹告诫孔甲说:“立爱惟亲,立教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要人孝出悌,有了这种爱心,推及到他人,这就是“泛爱众”。孟子对先哲的思想阐述得更明白,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吾老”与“幼吾幼”是根本,是爱的光源,“及人之老”与“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爱他人的父母,爱他人的子孙,是爱的扩展,爱的升华。人人如此,就有了爱的氛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互助互爱,天下就太平了。孟子还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