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鲁迅画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1825
  • 作      者:
    余连祥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余连祥,1962年5月生于浙江桐乡,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访学一年,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茅盾研究学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br>    主要从事地域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丰子恺的审美世界》《逃墨馆主——茅盾传》《乌程霜稻袭人香——湖州稻作文化研究》和《中国丝绸文化》(三人合著)。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香港文学》《浙江学刊》《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摘编或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采取了“择其精要,删其枝蔓,以点带面,图文互见”的方式,用散文的笔调。互联网式的知识链接,同时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重点交代了鲁迅人生历程中的几次重要经历,完整而简练地勾勒了鲁迅求知、奁斗、呐喊、战斗雨不妥协的人生轨迹,真实地再现了鲁迅作为文化伟人的精神风貌。
展开
精彩书摘
    那时新台门中有好几个长辈在家里开蒙馆授徒,鲁迅父母贪图方便,就让孩子跟着他们读书,前后读了5年,换了好几个老师。鲁迅父母并不像时下的大多数父母那样,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在新台门的最后一位塾师是本宅立房的堂叔祖子京。子京像孔乙己那样,在科举场上屡战屡败,连半个秀才都没考上,其蒙学馆属于“劣质”教育资源。他文理不通,又有点神经病,可是因为他家就在鲁迅家后门口,上学“近便”,鲁迅的父母就把鲁迅送去跟子京读《孟子》。鲁迅跟着子京学了一年,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东西。<br>    旧书塾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读书能识字,识了字却又展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世界。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写道:<br>    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书塾,第一本读的是《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别的书。但后来竟也慢慢的认识字了,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家里原有两三箱破烂书,于是翻来翻去,大目的是找图画看,后来也看看文字。这样就成了习惯。<br>    小鲁迅“随便翻翻”的自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闲书”。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说“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小鲁迅也学玉田叔祖的样,平时种些花草盆景。他乘清明上坟时从山上挖来映山红等进行种植,并把自己的种花心得记在《花镜》中的相关条目下。鲁迅对动物、植物的兴趣一直十分浓厚。在他的影响下,三弟周建人自学生物学,日后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就在这篇《阿长与》里,讲到鲁迅听玉田叔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相当有趣。于是,鲁迅念叨着想得到这么一本有绘画的《山海经》,弄得连“并非学者”的长妈妈也知道了。她告假回家四五天,回到周家,“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展开
目录
1.居台门<br>翰林的长孙<br>兴趣广泛的学童<br>三味书屋<br>捉拿犯官周福清<br>父亲临终自责“呆子孙”<br><br>2.走异路<br>爱看新书报的“新党”<br>“空前绝后”的矿路学生<br>维新思想的启蒙<br><br>3.留东洋<br>剪去了烦恼丝<br>《浙江潮》的积极撰稿人<br>习医梦的破灭<br>做了旧婚姻的牺牲品<br>未能面世的《新生》<br>成了章门弟子<br>《新生》的甲编和乙编<br><br>4.困故里<br>“海归”们的“木瓜之役”<br>无辫之灾<br>咸与维新<br><br>5.为京官(上)<br>教育部佥事<br>公事与私事记略<br>铁屋中的“呐喊”<br>“呐喊”余绪<br><br>6.为京官(下)<br>新式大家庭的破裂<br>苦闷的象征<br>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br>学潮中“迟来的爱”<br>三一八惨案前后<br><br>7.行南国<br>缩短两年计划<br>和对方呆对的雄鸡<br><br>8.寓上海<br>开辟新生活<br>论敌与战友<br>左翼文化阵营中<br>“甘为孺子牛”<br>最后的岁月<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