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领袖群伦:儒商张瑞敏
第一节 霸气:横扫国内外企业家排行榜
在中国企业家中,能够连续几年横扫国内外各大企业家排行榜榜首位置的,唯有海尔张瑞敏。
张瑞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传奇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多让人艳羡的荣誉:1997年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7年6月,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授予张瑞敏“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张瑞敏位列第26名,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同年,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张瑞敏是指定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自此,张瑞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优秀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在国际管理界显露峥嵘。
2002年9月6日,张瑞敏又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荣获此殊荣的企业家;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在第19位;2004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名第六位,是入选的中国大陆企业家中排名最前的;而香港《亚洲资本》杂志创刊号评选出“亚洲企业变革50人”和“中国企业变革50人”,张瑞敏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一位;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选出的“世界最受尊重的50名经营人”中,张瑞敏排在第26位,在中国企业家中座次最高的。
2007年4月,著名管理类杂志《世界经理人》推出“15年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评选活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列其中。同时入选的还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管理学的创立者彼得·杜拉克等。入选“15年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对张瑞敏创新管理的深刻思考。
2008年1月,由《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特别协办,联合全国一流经济学术机构以及知名媒体共同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评选活动中,共有80位企业家和20位学者入选,张瑞敏荣登榜单。
2008年4月,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联合《北大商业评论》共同推出了首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榜单,张瑞敏再次荣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
荣誉代表了张瑞敏的辉煌。如今,说起张瑞敏,就像竖起了一面中国企业界,乃至世界企业界的旗帜。但是,将众多的世界性荣誉一一收入囊中的张瑞敏却一语惊人:“就是为了给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
第二节 雄心:“国门之内无品牌”
从国家发展角度看,人均GDP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世界名牌,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为,名牌代表一种资源。名牌对企业来说需要三方面的资源:研发资源、制造资源和流通资源。把它比喻成一个人,研发资源相当于脑袋,制造资源相当于躯干,流通资源相当于四肢,如果一个企业只专注于低成本的加工制造而不去创名牌,那就像一个人只有躯干而没有脑袋和四肢,很难想象如何持续发展。
曾经有一段时间,舆论界针对中国是否需要自主品牌的争论十分激烈。张瑞敏的观点是:中国不能没有世界名牌,这不是争论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也不能都做世界名牌,因为大多数企业靠的还是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尽管如此,无论对哪一类企业,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有创世界名牌的创新精神。
海尔集团是中国最早走出去创品牌的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打拼多年,海尔对创世界名牌之旅有一个概括: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走出去”指的是进入主流市场。和一般企业走出去首选发展中国家不同,海尔“先难后易”,首先攻破主流的发达国家市场,主要策略在于通过“与高手过招”,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欧洲、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已是海尔创世界名牌的“主战场”。“走进去”指的是进入主流市场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目前,海尔已全面进入欧、美、日市场的王流渠道,但销售的产品还不完全是主流产品。“走上去”指的是创出本土化的名牌。
关于名牌的空间扩张能力,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国门之内无名牌”,即国内的品牌谈不上真正的品牌,他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使海尔集团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此语一出,顿时就在企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面对质疑,张瑞敏睿智地解释道:“这个观念并不是不要国内市场了,恰恰相反,海尔是在充分占有了国内市场后才提出这个观点的。我们的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冷柜的国内市场覆盖率已多年稳居同行第一,但中国市场毕竟是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没有哪一个世界名牌不是对全球市场进行覆盖而获得公认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40多年的出口中却诞生不了自己的国际名牌的观念缺陷所在。”
张瑞敏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名牌是国际化的名牌,不仅在中国是名牌,在美国、欧洲也要是名牌,在全球各个地方都要是名牌。海尔名牌战略的最高目标,就是打造世界名牌,使海尔从制造商发展成为品牌商。
海尔从1991年开始出口,刚开始一些产品也挂国外商标,因此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自1997年后,海尔的全部产品都使用自己的商标。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当时几乎所有国内出口产品都在别人的牌子下出售,国内企业不是按来样承包制造,就是充当原设备制造商。这种默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中很普遍。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尔更是不惜重金打造世界名牌,将工厂开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各地寻找代理商、经销商,不遗余力地推广海尔品牌。
海尔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品牌运营商,这就需要国际化的信息设计网络、分销网络、制造网络、物流配送网络、支付网络、营销网络等。于是,海尔把整合进来的网络变成网络集成,集成的核心即海尔品牌。
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
对于打造世界名牌的艰辛,张瑞敏深有感触地说:“创世界名牌是一个目标,但做起来太难了。”“品牌只有靠自己创造,世界不会恩赐给你。对中国企业来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至关重要。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在这方面受国外制约太厉害了。”
张瑞敏认为,创造世界品牌还需要注意两点:速度和差异化。所谓速度就是“不落地”,做到物料、资金、研发24小时不落地就是世界第一,这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还有一个是差异化,有技术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创新的差异化,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的差异化。因为每一次技术革命必定带来管理革命,而管理革命又会远远超出技术革命。在信息化时代,在管理上能够超前借助信息化技术,就能创造更大的成绩。
是否与用户需求同步、是否能创造出用户下一刻需求的产品,决定着能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张瑞敏信心十足地说:“世界名牌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心静,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创一个世界名牌。”
第三节 自信:“海尔中国造”
国内知名企业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像海尔这样的常青树并不多见。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
1997年,张瑞敏首次喊出“海尔中国造”,国际化被提上了海尔议事日程的第一位。张瑞敏解释说:“我们打出‘海尔中国造’的概念,就是要与‘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比高低,就是不服气,就是要长‘中国造’的志气。”“海尔中国造”要向世界传达一种信息:海尔的产品并不比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产品差,而且它是中国造的。“海尔中国造”就是要在世界上打响中国的品牌。
为此,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晓华说:“张瑞敏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英雄。”
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人选,排在第95位。一个知名品牌,通常会与一个CEO相联系,像松下电器与松下幸之助、微软与比尔·盖茨、GE与杰克·韦尔奇、英特尔公司与安迪格鲁夫……而说起海尔,张瑞敏自然是功不可没。张瑞敏接管海尔是在1984年,当时,公司负债147万元人民币,即将触礁沉没。
正如古谚所云: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张瑞敏的海尔名牌路,也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在名牌战略阶段,张瑞敏挥铁锤砸冰箱,抓全面质量管理,创出中国冰箱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
一串串醒目的数据让我们看到海尔一直在努力:1995年,海尔的品牌价值为42.6亿元,2002年海尔首获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626.43亿元,2006年更是达到749.39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对一个未来的世界意义的海尔,当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前瞻。但有一点我们清楚,将海尔的现在与未来神秘化和复杂化是错误的。在一个有关民族复兴与国家振兴的主题下,“海尔”这个名字,已经作为一种回响,萦绕在几乎所有人伫望的心中。海尔每攀登上一个新的巅峰,这种回响就会增添更新的沉甸甸的分量,那回响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唯一指向:一个中国人创造的世界名牌、一个与世界500强相比毫不逊色的跨国公司、一个屹立在我们身边的世界意义的标志。
“海尔中国造”,张瑞敏不仅喊出了海尔参与国际化的决心,更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海尔中国造”是什么?是民族造、是全球造、是我们造、是自强造,只要锲而不舍,目标始终如一,千百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正确的动作,我们就握住了“海尔中国造”的真谛。
展开
——德国《生活周刊》
“美国有韦尔奇、比尔·盖茨,日本有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中国有谁7有一个赢得世界性赞誉的企业家——张瑞敏!”
——日本《西日本新闻》
“既然人们把不动声色征服对手的硬汉形容为“酷”,那么在国际商战中的张瑞敏无疑是最酷的企业家。”
——美国《环球》
“海尔这一国际知名企业为约中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海尔总裁张瑞敏在约旦的知名度很高,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