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胡宗南大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48765
  • 作      者:
    经盛鸿著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胡宗南大传》写的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显赫一时的“西北王”。胡宗南是黄埔学生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堪称传奇。
展开
作者简介
  经盛鸿,江苏盐城人。先后从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社会上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太平天国史研究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表与出版《詹天佑评传》《民国暗杀要案》《史海闲话》《南京沦陷八年史》(上、下册)《枷锁下的金陵》《民国大案》《武士刀下的南京》《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上、下册)、《屠杀与抗争》(主编)《魏特琳传》(参著)《金陵女子大学校史》(参著)《创伤的历史》(参著)《中华民国文化史》(参著)《中华民国史》(参著)等著作,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透视》《论中国近代失去的机遇》《论洪秀全的“异梦”》《严复甲午前思想矛盾试析》《孙中山与陈其美》《民国史上最早被“诱奸”的文人刘师培》《抗战初期震惊中外的南京日谍案》《南京大屠杀期问的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调查与研究》《1949年国共军事战略及其得失述论》《毛泽东、江青婚事的反对者及其命运》等论文约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胡宗南大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胡示南的学术传记。黄埔系是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内部一个最重要的军政派系,是蒋介石及其政权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大陆横行二十余年,1949年退居台湾后,仍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埔系的首领胡宗南,则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但曾几何时,他随着国民政府的冰山崩塌,也迅速从其“事业”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从陕北败退到关中、从关中败退到陕南,从陕南败退到四川,从四川又败退到西昌,最后,其部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胡宗南只身逃回台湾,遭弹劾,受冷落。但他又挣扎着站起来,先后出任大陈岛与澎湖岛的国民党军“司令官”,直至1962年2月油枯灯尽病死台湾。无疑,胡宗南是民国史,特别是民国军事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要深入研究民国军事史、北伐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国共关系史乃至台湾近现代史,都不能不研究黄埔系,也不能不研究黄埔系的首领人物胡宗南。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埔系以至胡宗南,都一直是民国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时至今日,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港台地区,都还没有出版详尽科学的学术专著,甚至有关的研究论文也很少,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片段的回忆文章,以及台湾地区出版的年谱、纪念集之类,既缺乏史料的翔实性,又失之于判断评价的感情偏颇。因而使得广大读者对胡宗南等黄埔系人物缺乏系统、真实而深刻的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境内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一条清澈明净的钱塘江自省区西南流入,穿省而过,向东北经杭州湾入海。钱塘江将全省划分为两个地区:浙东与浙西。在钱塘江东岸,浙东宁绍平原的尽头,有一个镇海县,在清代属宁波府。在镇海县的陈华埔朱家塘楼,自明宏治以来,就世代定居着一胡姓人家。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农历四月初四日,即公历1896年5月12日,从这胡姓老宅里传出了新生儿的呱呱哭声。胡家又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胡宗南。
  胡宗南原名胡琴斋,字寿山(亦说无字)。后来他踏上社会后,才改名为胡公明、胡宗南。
  胡宗南祖上几代,都是社会下层的中小知识分子。胡宗南的父亲胡敷政,字际清,是国学生;母亲王氏是镇海县小巷人。胡宗南是他们的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
  胡宗南出生后的第二年,胡敷政为谋生计,受族兄胡汉政之邀,到浙西湖州府属的孝丰县(今此县境并入浙江安吉县)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并学习从事清丈田亩的技术与知识。
  胡宗南4岁那年本书关于胡宗南的纪年,采中国传统的以虚岁纪年法,实足岁数当减去一年。下同。,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旧历六月二十九日,胡宗南的生母王氏夫人病逝。幼年失母,父亲又远在异乡,胡宗南孤苦伶仃,其处境与心境是颇为凄凉的。但也磨炼了他较为坚韧果敢与吃苦耐劳的个性。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历1902年,胡宗南虚龄7岁,他的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落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一道生活。从此,胡宗南就从浙东来到了浙西。
  胡宗南孝丰故居
  孝丰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为湖州府辖,西与皖南相接,北与苏南相近,境内多低山丘陵,属莫干山与天目山,盛产林木,尤以竹多,满山苍翠,如竹海然。
  胡宗南到孝丰的第二年,已虚龄8岁,被其父送进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君贤臣忠,文治武功”等传统政治思想,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这一年,胡宗南继母吴太夫人生其弟胡仲。
  胡宗南在私塾中读了六年书以后,到了1909年,清宣统元年,新的时代潮流也冲击到偏远落后的浙西农村。这年胡宗南14虚岁。他的父亲于2月间将他送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作息制度多受西方影响,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与内容。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之前一年,他的继母吴太夫人去世。隔年,其父再娶章太夫人。1910年章太夫人生其二弟胡琴宾。章太夫人将胡宗南弟兄三人抚养长大。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吸取各种新知识。即使在寒暑假他回到鹤落溪家中时,也不放松学习。当时他全家赁居村人储亿千家,房屋狭窄,两家人口与小孩又多。胡宗南为避喧闹,就将侧屋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打扫干净,携书读其中。夏天蚊多,胡读书为避蚊咬,乃仿古人,将双足放入两只空酒瓮中。胡宗南少年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不仅使他后来戎马一生中始终爱读史论文,而且也是他后来在国民党军人中能见识超群、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胡宗南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他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在学校以才能与成绩甄别学生时,被列入甲班。
  正当胡宗南在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近三年、即将毕业之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偏僻的浙西小县城孝丰也激荡起来了。1911年11月12日,在同盟会会员王立三等人的策动下,孝丰宣告光复。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与同学们一片欢腾。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响应革命的行动就是剪辫子,剪去这满清专制王朝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在全校学生中,胡宗南的同班同学章云第一个剪掉辫子,胡宗南则是第二个。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孝丰县光复后,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与革命秩序。四乡土匪蜂起,驻军横行无忌。胡宗南所在的高等小学堂校舍也被驻军占驻。胡被迫回到鹤落溪家中。当时有号称“爬平王”的土匪林金魁啸聚孝丰北乡郭孝山,四处抢掠。鹤落溪村人谋以护村自卫,乃先发制人,集合丁壮“追剿”。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不以自己年幼文弱而退缩,愤然参加前列行动,随村人携枪深入郭孝山,与土匪激战数小时,终将土匪赶走。费云文:《模范军人胡宗南》,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2期,第36页。这可算是胡宗南第一次参加军事作战行动。
  在这兵荒马乱中,胡宗南所在小学堂提前为他们举行毕业考试。
  胡宗南在孝丰县立小学堂毕业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元年,公历1912年的春天,他又考入了设在湖州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他在经济上得到了在孝丰高等小学堂的同学章云的资助才得入学,入学后所用名仍是胡琴斋。
  湖州,又称吴兴,位于太湖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城,境内河道纵横,商业兴盛,丝绸业尤称发达。湖州的文风更是千年相传不衰,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学校与藏书楼。
  胡宗南所就读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位于湖州城中心爱山书院原址。关于这所中学校的建立还有一段可记载的历史。
  清末,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在上海及其毗邻的江浙地区迅猛发展。教会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湖州为三吴名城,外国教会自不会放过。他们通过湖州一些人,将湖州文庙前的一大块废地购去,然后就在这里建造教会学校——东吴第三中学。这所教会学校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校址直逼湖州文庙,简直是在向孔夫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示威。这使得湖州地方士绅大哗,认为有辱邦国,有辱斯文。他们推举湖州地方著名人士沈毓麟等人为代表,与教会方面交涉,要求收回这片土地,未成。双方乃对簿公堂。腐败胆怯的清政府地方官以事关外国教会,乃将此案件推给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堂去审理。
  沈毓麟是湖州城内一位著名的进步士绅,曾中过清政府的举人,后来又加入了同盟会,思想开明,富有爱国爱乡热情。他代表湖州地方,到上海租界会审公堂与外国教会打官司。几经周折,最后,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会审公堂判决湖州地方可将所售于外国教会的土地赎回半数。外国教会的“东吴第三中学”仍然在湖州文庙前创办起来了,只不过规模略小了些。
  湖州地方士绅不甘心外国教会学校在湖州城内向国人示威,乃由沈毓麟出面,与湖州府所辖的七个县士绅会商,决定提取全府丝、绸捐中的两成,创办“公立吴兴中学校”,招收七个县籍的学生读书,以与教会学校“东吴第三中学”相抗衡。
  吴兴中学校就这样创办起来了。校长就由沈毓麟担任。教员则延聘了当地一些硕德饱学之士与国内外各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如国文历史教员朱毂荪,为德清县士绅,是清末名儒戴望的入室弟子,曾中过举,工诗,长于考证词章之学,且富于民主思想,是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创办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兵式体操教员陈其采,湖州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一期,其兄陈其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领导人之一,民国初年曾任上海军政府都督与北京中央政府农商总长。其他教员也多是当地一时之望。
  吴兴中学校是湖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师资素质较高,学校设备齐全,中西学问兼设,学习风气浓厚,为胡宗南的深造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胡宗南从1912年春入学,到1915年夏毕业,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了三年多时间,受到这所学校反帝爱国思想的熏陶与近代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
  他的“功课以国文、史地较优,其中尤其以地理最好。”他除勤奋学习外,还特别喜爱体育。胡宗南长得不高,但身体结实壮健,尤擅长器械体操。他入校不久,就被推举为这所学校的学生组织——“爱山同学会”的体育股长。
  “爱山同学会”是由校长沈毓麟一手组织的学生组织。沈毓麟在辛亥革命期间曾组织各校学生成立了一支学生军,准备参加对清廷的北伐。后来革命风潮平息,沈乃将这支学生军改组为经武学校。不久,经武学校也被解散。于是,沈乃在其所长之吴兴中学校成立了一个学生组织——爱山同学会,在课余习武练艺,以使学生强健身体,陶冶性情,增强技艺。爱山同学会内设文艺、游艺、体育三股。其中体育股负责每天课余操练学生兵式体操一小时,由一名日本籍教练与一名中国教师唐贯经担任教练。参加体育股的学生以孝丰、安吉、长兴三县籍的学生为多。胡宗南则以擅长器械体操为全校500多学生之冠,担任体育股股长达两年半之久,直到他毕业离校才结束。这项社会工作不仅加强了胡宗南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而且加强了他的组织指挥才能及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胡宗南在湖州吴兴中学求学期间,系统接受了近代新式中学的课程教育,奠定了自己的近代文化科学基础,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1915年7月,胡宗南从吴兴中学校毕业,成绩名列全校毕业生前茅。这一年,他虚龄刚好20岁。
展开
目录
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代序)
前言
第一章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二)从孝丰县城小学教员到投笔从戎
(三)29岁的黄埔军校一期生
(四)东征中崭露头角的机枪连排长
(五)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
(六)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
(七)在四一二事变前后的上海与南京

第二章 征战南北军阀混战
(一)龙潭战役的生力军
(二)黄埔系军事集团的支柱
(三)“二期北伐”
(四)征桂、战冯、讨唐
(五)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
(六)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

第三章 “追剿”红军进军西北
(一)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
(二)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
(三)遣部入川激战广昭
(四)与长征红军血战草地
(五)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第四章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北上南下,升任第一军军长
(二)重回西北,收到周恩来密信
(三)山城堡之败
(四)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和派”
(五)移驻徐海,对日备战

第五章 在八年抗战中(上)
(一)血战淞沪
(二)豫东迎战土肥原师团
(三)防守信阳的功与过
(四)坐镇关中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五)第七军分校与战干四团
(六)他精心选择的机要秘书竟是中共秘密情报人员
(七)筑起“防共长城”

第六章 在八年抗战中(下)
(一)再次跃升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二)未及实施的“闪击延安”
(三)接待周恩来——在酒会上的失败
(四)赶走熊斌控制陕政
(五)灵宝抗击日军稳定关中
(六)就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闹剧与喜剧
(七)豫西、陕北两面作战

第七章 又一次走向国共内战战场
(一)郑州受降,晋加上将军衔
(二)“马前一卒”与“黄陆浙一”
(三)“直捣延安”的计划被蒋介石“暂缓”
(四)晋南痛失“天下第一旅”
(五)进攻“囊形地带”与西华池之战

第八章 从进攻延安到撤离延安
(一)蒋介石急令胡宗南攻取延安
(二)胡宗南的“攻延方案”被秘密送往延安
(三)攻占延安——“华而不实的胜利”
(四)踏上延安土地遭到的当头一击
(五)导演接待中外记者的闹剧
(六)陷入毛泽东的“蘑菇战”中
(七)52岁的新郎
(八)沙家店之败——陕北战场形势的逆转
(九)清涧被克——延安以北全部丢失
(十)保密局行动处处长来西安破案
(十一)整二十九军宜瓦丧师
(十二)胡宗南受到“撤职留任”的处分
(十三)逃离延安——“重点进攻”的彻底失败

第九章 兵败关中
(一)西府之战“围歼”彭德怀功败垂成
(二)渭北三败
(三)被中共宣布为“战争罪犯”
(四)不战而弃西安
(五)胡马“联合”反扑的失败
(六)被赶出关中的扶郿之役

第十章 汉中徘徊
(一)退守秦岭——“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二)与宋希濂密谋移军滇缅边界
(三)反扑宝鸡再遭失败
(四)蒋介石拒绝了胡宗南的撤军方案
(五)经营大巴山防线
(六)拒绝周恩来的说降
(七)“西北王”永别西北

第十一章 川康覆灭
(一)反对蒋介石的“川西决战”计划
(二)“西北王”变成了“西南王”
(三)镇压刘文辉与邓锡侯的“反叛”
(四)成都陷入重围
(五)胡宗南军事集团的覆灭
(六)徒劳的西昌挣扎

第十二章 海岛暮年
(一)败退台湾后的弹劾风波
(二)改名换姓赴大陈
(三)看海听涛守澎湖
(四)油尽灯枯病逝台岛
附:胡宗南生平简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