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韵长存
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府学胡同63号,有一座吸引着海内外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前来缅怀、凭吊、瞻仰的祠堂,它就是享誉华夏九州的“文丞相祠堂”。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的状元。他的仕途道路是自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开始。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元军的十万铁骑一路南下,直逼江南腹地时,文天祥临危授命,应诏勤王,拜为右丞相。后来不幸在广东的一次激烈战斗中被元军俘获,遂将其押至元大都(今北京),至元十九年(1283年)因一身浩然正气、威武不屈、拒不投降,最终惨遭元朝统治者杀害。
文天祥祠堂是在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由当时的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禀奏明成祖朱棣得到恩准而修建的。后又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修葺旧有祠堂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兴建,使之有了当今的基本建筑框架与庄严肃穆的祠堂风貌。史料记载,为顺应从古到今广大人民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强烈愿望,在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特地将文天祥以往的儒士形象,改塑成宋时他任丞相率部抗击元军时所着的官服像以供广大游人参观。以后在明、清两代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官府均对“文丞相祠堂”进行多次保护性修缮,以供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好地前来缅怀、凭吊。
据史料记载,“文丞相祠堂”所在地.就是当年元代统治者关押义大祥的牢狱所在地。在狱中的4年,文天祥坚贞不屈,先后拒绝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的许多人的劝降,体现了一代名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节和铮铮铁骨,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就是他在狱中撰写的人生杰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