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间纪晓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34838
  • 作      者:
    陈铮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铮,男,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多年从事明清史研究,已经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清中期政治和学术文化史、宫廷史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横空出世的乡间神童.到主纂《四库全书》、誉满天下的一代文宗;从机灵乖巧的小翰林,到官居从一品的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在清朝官场上摸爬滚打了50余年,演绎出一个封建文人跌宕曲折的人生传奇……
    纪晓岚号称清代第一才子,他的机智、博识曾令乾隆皇帝击节称赞;他所主纂的《四库全书》及由他一手删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令后人叹为观止;他晚年根据数十年阅历精心结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家置一编的必读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奇才出世:何方精怪落河北
    1.横空出世
    在河北省东南隅,有一个古老的城邑名叫献县。这里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道路通畅。它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南控齐鲁,北锁京津,是京畿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早在汉代,汉武帝刘彻将自己的同父异母哥哥刘德分封于此,设河间国。河间王刘德死后,鉴于他对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的贡献,他被谥为“献”,因此后人也称他为“河间献王”,献县的名字就源于此。
    在流经献县的众多河流中,有一条子牙河,河面宽阔,水流深缓,便于航行,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使这里成为京津一带人口稠密,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子牙河南岸,有一个小镇叫景城,西汉时为河间国景城县治所。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景城县的建制被取消,成为献县的辖地。
    正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献县曾屡遭战争洗劫。在明初“靖难之役”过程中,河北、山东首当其冲。战后,明成祖将都城迁往北京,鉴于两地人口稀少、经济凋敝的现实,明政府推行“迁民实畿辅”政策,命令从江苏、江西、山西和陕西等地迁移百姓定居河北、山东二地。在此背景下,纪晓岚的远祖纪椒坡,于永乐二年(1404年)率领族人,千里迢迢,从原籍江苏应天府上元县,来到河北省河间府献县景城镇定居下来。经过二百年的子孙繁衍,到清代时,纪氏家族人丁兴旺,已经成为献县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
    当时献县纪氏主要有两大支系,即景城纪氏和崔尔庄纪氏。在两大支系中,崔尔庄纪氏人丁最旺,有数百口之多,地位也相对高。据说,当地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了北京数崔尔庄。崔尔庄哟崔尔庄,九门九洞九关厢。十字街头跑开马,南关园子立道场……”,可见其家族之显赫、威风。
    纪椒坡的十世孙纪润生,曾任官刑部江苏司郎中,生有纪天澄、纪天申两个儿子。其中纪天申就是纪晓岚的祖父,生有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及纪容雅、纪容恂、纪容端四个儿子。纪容舒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员外郎、郎中和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等官,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等著作,颇有声望。
    纪晓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时间是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午时,地点就在直隶(今河北省)河间府献县崔尔庄纪氏宅第。据说,纪晓岚出生前的六月十五日午时,他的祖父纪天申曾偶在书房打一盹,梦见一只猴子从窗户钻进屋子。猴子吃完桌子上的水果后,便到书架旁翻腾那些书籍,看完的书便丢在地上,而且很快就将满满一架书翻了个遍,还要来抢纪天申手里的书本,纪天申一急,梦就醒了。恰在这时,儿子纪容舒房里的丫环前来报喜说,少奶奶生了个孙少爷。
    公元1724年,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正是著名的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康熙末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的朋党之争,也并没有因雍正即位而结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雍正皇帝不惜抛弃兄弟情谊,圈禁六弟、八弟,并颁《御制朋党论》,申严朋党之禁。
    这一年,青海平定后,定青海善后十三条,加强了清政府对青藏地区的控制。
    这一年,清政府开始整治弊病丛生的赋税制度,命儒户、官户、生监等依例一体纳粮,禁里甲包揽钱粮,山西等省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制度。总之,清中期的盛世局面开始形成。这一年,在献县乃至河间府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值得一书的年代。自明成祖开始,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沧州)就一直以“盛产”太监闻名于世。纪晓岚的出世,改写了河间府“耻辱”的历史。因为按照中国以郡望称谓名人的习惯,纪晓岚常被人称为“纪河间”。这位生于雍正二年的官宦子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见证了清代走向极盛及开始中衰的历史。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辉煌的君主——乾隆帝的第一文学侍从,自乾隆十九年成为天子近臣始,在乾隆身边近四十年,几乎成为须臾不可离的御用文人。而纪晓岚也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兼之机智诙谐的性格,赢得了乾隆皇帝的持久常识。
    2.精怪转世的传说
    纪晓岚的出生充满了神秘,传说产生于纪晓岚生活的当代,记载的人又是纪晓岚同时代的人,似乎增加了它的可信度。第一个将纪晓岚的特异功能和灵怪托生联系在一起,使之神秘化的是纪晓岚的同时人朱珐。他在所写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先是郡为九河入海道,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祖父梦见光入楼中,已而公生,光遂隐。人以公实此灵物化身也。少而奇颖,目数行下。夜则暗室闪闪有光,照见一切物,了然可辨。
    比知识渐开,光亦敛矣。故公自憙言之不讳。”继朱珪之后,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李元度的《先正事略》等则进一步将此事神化。如江藩在所著《汉学师承记》中就说:“河间为九河故道,地势低洼,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祖父天申夜梦火光入楼中而公生,火光遂隐,人以为昀乃灵物托生也。”此说或出于迷信,或出于巧合,或出于家人的故弄玄虚,抑或出于文人附会,总之把纪晓岚说得神乎其神。到了小说家的笔下,则更加离奇荒诞,或云火精转世,或云蛇精,或云猴精,不一而足。
    梁章钜与纪晓岚有门生情谊。他的《归田琐记》卷六记载说:“相传纪文达公为火精转世。此精女身也,自五代时即有之,每出,则见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击铜器逐之。一日复出,则入纪家,家人争逐,则见其径入内室,正哗然间,内报小公子生矣。公生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宛然如曾施钳钚者。
    足甚白而尖,又若曾缠帛者,故公不能着皂靴。公常脱袜示人,不之讳也。又言公为猴精,盖以公在家,几案上必罗列榛、栗、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又性喜动,在家无事,不肯坐片时也。又传公为蟒精,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
    针对种种说法,梁章钜也认为:“说甚不一。少时夜坐暗室,两目如电光,不烛而能见物,比知识渐开,光即敛矣。或谓光女子,即蟒精也,以公耳、足验之,传为女精者,其事或然。惟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一盘,熬茶一壶耳。宴客肴馔亦精洁,主人惟举箸而已。英煦斋先生尝见其仆奉火肉一器,约三斤多,公旋话旋啖,须臾而尽,则饭事毕矣。”据此可以归纳如下三点:
    一说是火精转世。火精相传自五代时即有,是女性,每次出现后,需击铜器驱逐。有的笔记有鼻子有眼地记载,说纪晓岚出生时,有人看见火光熊熊中有一个妇女,径奔纪府而灭,纪晓岚遂即出生。而且纪晓岚出生后耳垂确有穿过耳环的痕迹,脚板尖而白皙,似曾缠足,不宜穿靴,穿靴要垫棉絮。这种女性特征,为火精转世说提供了依据。
    一说是猴精转世。纪晓岚平生不喜谷食,喜食板栗、大枣、雪梨等果品。桌上一有这些果品,随即抓食。少时生性好动,在家无片刻安坐。这种嗜好和心性与猴子相仿,因而又有猴精转世之说。
    一说是蟒精转世。依据是纪家附近宅地中的大蟒,自纪晓岚出生后,倏忽不见。因而有蟒精转世之说。
    其实,中国神秘文化向来就有一种投胎转世的说法。大凡名人贤士,都附有由某某转世的传说。如有说蔡邑是张衡的后身,严武是孔明的后身,房绾是永禅师后身等说法。纪晓岚出生精怪之说,正如有人说苏东坡前身是五祖戒,后身是径山果一样,当然是附会和神化之说,是为某种特殊的现象作解释,甚至为的是给各家各派增添光彩或为因果报应提供例证而已。
    相对而言,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在所撰《纪文达公遗集序》中曾指出:“夫山川之灵,笃生伟人,恒间世一出。河间献县在汉为献王封国。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所得书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俱举。于三雍、献雅乐、答诏策,文约指明,学者宗之。后二干余年而公生其地。”此亦地灵人杰之谓,即纪晓岚的出现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与精怪转世有本质的不同。
    纪晓岚的出生地河北献县是一块浸润了古老历史文化的土壤。西汉初年,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德封邑于此,称为河间王。今天献县河城街便是汉代河间国都邑所在地。西汉以后直到南北朝,献县一直是王国之地,在这里封王为侯者多达数十人,至今犹存的大小72座古墓,还在向后世昭示着献县历史血脉的古老以及昔日的气象。
    建河间国于此,并在死后因“聪明睿智”而被汉廷谥为“献王”的刘德,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刘德所在的时代,正是中国学术文化刚刚经历秦始皇的暴虐扫荡而急需复兴的时代。
    当此之际,刘德搜求文化典籍,复兴学术,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其功绩当然不可磨灭。故乾隆《献县志》与咸丰《献县志》都曾十分骄傲地宣称:“秦火而后,文学之风实自吾邑开之”,并说“诗教始于河间”。其言虽不无炫耀意味,但也大体合乎实情。无怪乎唐代诗人张继要作诗对刘德进行热情赞颂:
    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
    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雅乐对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张继的诗作对河间献王在汉初文化复兴运动中的历史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而河间献王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实学学风,也给生长此地的文化人以深远的影响。
    汉代著名经师毛苌也在献县留下了许多足迹。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由于其诗学据说传自“大毛公”——毛亨,时人遂将他称为“小毛公”。
    从文化历史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有清一代历康、雍、乾三朝,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汉、满间的民族矛盾亦趋缓和,文化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加之清廷对文化教育的提倡和鼓励,汉族地主阶级积极从政的愿望和要求,两相诱引,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场中,献县人才辈出。自顺治至乾隆二十二年,献县一邑成进士者就有戈英、刘隆卿、戈懋伦、戈锦、叶天枢、戈涛、纪晓岚、戈源、纪昭九人,这在华北大平原上的各州县是极少有的。纪晓岚正是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场中迸发的一束火花。
    纪晓岚的曾祖纪钰(字润生)与祖父纪天申(字宠予)皆为乡间“富而好义”的士绅。当“献县荒年无收”时,他们常常“出谷赈饥”,“活人无算”。所以民国《献县志》说:“邑人好施予者,以纪氏为最多,收效亦以纪氏为最大。”
    在纪氏家族史上,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是第一个涉足官场的人。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厓。康熙癸巳(1713年)科举人,历任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刑部江苏司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作为一名官吏,纪容舒政绩平平。但作为一名学者,他却博闻强记,精于考证,颇有成就。他所著的(《唐韵考》“推寻考校,具有条理”,“故言小学者宗之一。他所著的《玉台新咏考异》,“参考诸书,裒合各本”,“引证颇为赅备”,“考辨亦颇详悉”。他还著有《杜律疏》一书,对杜甫律诗“字字句句备为诠释”。在这位姚安公身上,显然流贯着献县“实事求是”的地域性学术传统的神采。
    在他的督促下,纪晓岚“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功底。纪晓岚学识的形成,无疑有密切的家学渊源。
    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虽潜心于古籍钻研,却绝非埋头于烦琐考证的一介腐儒,他对于晚明空疏学问有尖锐批评:“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对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苛严,纪容舒亦有抗议,他声称:“吾恶夫事事遵古礼,而思亲之心则漠然者也。”又斥责“讲学家责人无已时”,“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二百四十年内,有贬无褒;胡致堂作《读史管见》,三代以下无完人。辩则辩矣,非吾之所欲闻也”。这些抨击空疏学风与礼教苛严束缚的议论对年少的纪晓岚自然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
    纪晓岚的堂兄纪昭(字懋园,号怡轩),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八年,以省亲乞归,遂不复出仕。其学亦“以见诸实事为主”,著有((毛诗广义》一书。纪容舒常常夸奖纪昭“深醇有根柢,非昀所及”。纪晓岚自己也说过:“先大夫之学,昀不能尽得,而兄乃独得其传。”可见纪氏家族的家学渊源是深厚的,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是深刻的。
    ……
展开
目录
引子
一、奇才出世:何方精怪落河北
二、伴君之道:好大的肚子
三、总纂《四库》:刀锋上的舞蹈
四、两任主子:甜菜酸汤都备着
五、好色之德:享尽人间情欲
六、领袖文坛:往来无白丁
七、百炼成钢:一个官场老油子
八、性格魅力:做活得有趣的人
九、草堂笔记:一部独特的文学遗产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