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根本没对王有德抱多少希望”
白芨滩林场建于1953年,是一座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林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是阻止沙漠向宁夏首府银川和黄河推进的一道屏障。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让林场的林业生产徘徊不前,林地沙化严重,大片良田弃耕。林场每年林业事业安排资金仅为15万元。这笔资金既要养活全场159名职工,还要保证造林育苗、采种和成幼林抚育等林业生产任务,可谓杯水车薪。
也许是观念因素,林场的生产任务基本都是工人带着雇来的民工干的。造林、抚育只完成任务而不管质量,以致年年育苗无苗用,已治理的沙漠面临再次沙化的危险。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十分贫困,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临危受命,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可是,职工对于这位新来的年轻领导似乎并不认可。
“那时候我们根本没对王有德抱多少希望。我们吃个油都困难得很,要把筷子上面绑点麻,蘸一点点油刷在锅上炒菜,就那么穷。他一个年轻场长有多大能耐改变现状?”林场老职工王亚平回忆起王有德初来乍到时自己的感受。
“一百多个职工没有一个鼓掌的,不欢迎我,当时特别尴尬。”王有德有点无奈地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料到却可以理解的开场……”
“我到职工家里去,坐在屋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墙都是黑黑的,因为点的是煤油灯,用不起电。”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有德印象深刻,“用不上电,吃不上水,孩子上不了学,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治沙造林了。”
为了了解林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职工生活贫困的情况,王有德开始了走家串户深入地调研。每天他都穿行于沙漠之中,在林区内调查,到职工家走访。
一天,他来到职工岳彩柱家,正赶上岳家吃晚饭,看到场长进了屋,女主人急忙将锅盖盖上,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王有德的注意。他执意揭开锅盖舀了一口饭,一尝明白了,原来这家人吃的是用酱油拌的米饭。咽下这口饭。王有德半晌没说话,从衣兜里掏出5块钱硬塞给女主人,让她给孩子买点肉吃。
一会儿工夫,女主人回来了,她激动地对王有德说:“场长,你给的钱我买了一斤盐,还剩下四块五毛钱还给你,我们家好长时间都没吃盐了,谢谢你了。”王有德的心像被人狠狠捏了一把……
他在当天的笔记中这样写道:组织上安排我到白芨滩工作,开始觉得这里荒毛石岗,能有啥作为,年轻人生活应该有志向,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能让这些朴实的职工有活干,有钱挣,有盐吃,不就是我的志向吗?
一件极小的事,促成王有德立志带领白芨滩人脱贫致富的心愿。
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这是王有德深入调研后作出的决定。
“一定要让场子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一定要让场子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改革林场现状的动力和改善职工生活的使命感汇聚成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在王有德心里萌动……
王有德深知,要使林场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管理上“动手术”。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开始了三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压缩非生产人员,精简后勤管理人员:二是取消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三是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自己完成,让工人“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彻底改变了过去“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的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的工作方式。
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 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减少精简下来的12名后勤人员的8万元工资及其他费用支出,两项相加等于林场创收17万元。自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王有德改革的第一步成功了,沉寂了多年的场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林场还有40%的剩余劳动力没法安置,这又该怎么办?
有一次,王有德在检查工作,发现林子里平茬时留下的一堆堆柳条子竞被许多人背回去当柴烧。他想如果利用这些废弃的柳枝搞编织,最差也能换回一些蔬菜钱、油盐酱钱。于是,一家十几个人的柳编厂就这样诞生了。
王有德开始没日没夜地奔波,从邻近的矿区到县城,甚至远到内蒙古、陕西等省区,不到1个月时间,就带回了一批购买苹果筐、柳笆子的合同,那些曾经被认为只能烧火做饭的柳条一下子成了宝贝,了无生气的白芨滩林场出现了忙碌景象,笼罩在工人心头的阴云一下子散去了许多。因为,他们第一次从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为了筹集更多治沙经费,王有德利用冬季造林闲暇,组织职工外出打工,跑运输,开饭馆,搞维修……白芨滩人多种经营的步子迈开了:
——1990年,林场投资兴建年产1000万块红砖的机砖厂,当年盈利4万元:
——1994年,林场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每年创收200多万元;
——1998年,林场成立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当年就实现利润分红20%,分红最高的职工收入8000元……
随后,450亩的苗木花卉培育中心、3000多亩的沙地果园相继建成。标的总额3167万元的石中(石嘴山——中卫)高速公路、大古铁路、灵州集团等70多项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工程相继完工。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治沙造林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