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代人物论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6487
  • 作      者:
    张其凡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宋代人物论稿》收入了作者有关宋代人物研究的论文36篇,另附短文7篇,收入本书的三十多篇文章,绝大多数已刊发,只有少数几篇未曾刊发。收入本书时,各文均作少量的文字方面修饰,基本观点则未作丝毫改动。本书反映了作者三十余年来研究宋代政治、军事的重要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卷一  开国之君:太祖与太宗<br>    试论宋太祖朝的用人<br>    太祖一朝,是宋朝的开国时期。在太祖时期,奠定了结束五代分裂局面、重新恢复统一的基础,并且拨乱世、反之正,结束了五代的混乱局面,建法立制,使社会走向安定。有宋一代的法律、规章,多确立于太祖朝,宋人所谓的祖宗之法,主要是指太祖朝的法度。本文企图通过对太祖朝用人的研究,探讨太祖时期由乱致治的为治之道。不当之处,敬候指正。<br>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之家,生于五代乱世,但从小即学习经史。“辛文悦,后周通经史里儒,太祖幼尝从其学”。后来,他当了后周的禁军将领,仍然喜好读书学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称《长编》)卷7载,赵匡胤“性严重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征淮南得胜,班师时,赵匡胤用车装了数千卷书运回开封,周世宗问他:“卿方为朕作将帅,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何用书为?”赵匡胤回答说:“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世宗大为赞赏。五代之时,战事方殷,时君右武,武人得志,不屑向学。身为武将的赵匡胤,却重视读书学习,以求增广闻见与智虑,在芸芸众将中,识见高出一头。他能够取后周而代之,不是偶然的。<br>    赵匡胤即位后,便竭力提倡文治,推崇儒术,以改变五代重武轻文的风气。<br>    太祖重视学校(国子监)的建设,“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他得知国子监集诸生讲书,甚喜,遣使赐之酒果,并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太祖常幸秘书省,召管军官观书。太祖还曾对他的主要辅臣、读书不多的赵普说:“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隽轨高驾,卿得无愧乎?”赵普由是手不释卷,太祖也因是广阅经史。在太祖的鼓励和倡导下,宋初文臣武将读书学习,蔚成风气。流风所染,武将也常喜显示自己读过书。如不识字的武将党进,一次朝班,厉声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仗卫掩口,几至失容。后左右问之日:“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党进日:“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br>    为改变五代重武轻文之风,太祖时有意压抑武臣,优待文臣。对于武臣,多设等级,“责其边功,非有奇功殊勋,无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员郎各止于三转,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转”。虽然“武臣莫尊三衙”,但“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三岁郊祀,士大夫皆迁秩。州郡公使钱、酒,专馈士大夫人京往来与之官、罢任旅费,所馈之厚薄,随其官品之高下,妻孥之多寡。只有文臣可为的馆阁之职,待遇和升迁均十分优待。馆职到馆一年,理通判资序;三年,理知州;已系通判者,二年理知州。开升不用举主。又以文臣知州、通判、典军,以荡涤五代武人之跋扈。故《宋史》卷439《文苑一》的前言说:“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祖还多次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太祖一朝,右文抑武,开始扭转了五代重武轻文的局面。    <br>    太祖右文,重用文臣,具如上述。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之,这是汉初陆贾早已讲明了的。宋太宗赵光义也说过:“王者虽以武功克受,终须用文德致治。”但是,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文臣有文学之臣与吏治之臣的不同,虽然两者都是读书人,但侧重和擅长却不同。仅仅用太祖右文,还说不清楚太祖一朝的用人之道。太祖提倡大臣读书,是要他们“知为治之道”,提高吏治才干的;而他重用的文臣,也多是精通吏道的人。<br>    下面,先考察一下,赵匡胤在后周为大将时,幕府的几个幕僚情况如何。<br>    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谋主,人宋后成为他的主要辅臣,号称开国功勋第一人。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赵韩王六世小谱》和《宋史》本传载,赵普出身于小吏世家,从小学习吏事,以吏道闻,但早年读书不多,学识不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在滁州遇到任滁州判官的赵普,赵普在治狱中表现出吏治才干,匡胤与其交谈后非常器重他,不久便收入自己的幕府。<br>    沈伦,显德初,进入赵匡胤幕府。入宋后,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遂与薛居正并相。据《宋史》本传载,沈伦虽“少习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但“清介醇谨”,“起家不由文学”。<br>    吕馀庆,曾在赵匡胤幕府为掌书记。入宋后,为参知政事近十年。《宋史》本传载,他以荫补千牛备身而起家,重厚简易。范质推荐吕馀庆和赵普时,说他们“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岁滋深,睹其公忠,诚堪毗倚”。<br>    楚昭辅,《宋史》有传。他少事华帅刘词,后来投到赵匡胤幕府,以才干称,匡胤甚信任之。他能心计,入宋后,为军器库使,太祖命钩校左藏库金帛,数日而毕,条对称旨。太祖嘉其心计,授左骁卫大将军,权判三司。后来官至枢密使。<br>    王仁赡,《宋史》有传。少倜傥,不事生产,委质刺史刘词。词迁永兴军节度使,署为牙校。刘词死,遗表荐仁赡才可用。不久即为赵匡胤收入幕府。入宋后,曾任号称“计相”的三司使,专财政几达十年。<br>    李处耘,《宋史》有传。临机决事,谋无不中,有度量,善谈当世之务,居常以功名‘自’任。《名臣碑传琬琰集》下编卷5《李处耘传》,说他多计谋,尝权知扬州,有善政。识度详敏,论事造理,颇以功名自任,惟受遇思报,勇于敢为。入宋后,他曾任枢密副使,与慕容延钊同领兵平定了荆湖。<br>    刘熙古,《宋史》有传。性淳谨,通易、诗、书,通春秋、子、史,兼通阴阳象纬之术;善骑射;制置晋州,榷矾,增课八十余万缗;知秦州,边鄙以宁。入宋后,官至参知政事。<br>    上述这些早在幕府时就追随赵匡胤,赵宋政权建立后活跃于中枢的人物,基本上是以吏治才干著称的,文学水平却不高。而正是这班人,辅佐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赵宋政权,在宋初又执掌着中央大权。据此说太祖在宋初重用长于吏治之臣,并非过分之语。<br>    下面,再进一步考察一下,除幕府群僚外,太祖朝中枢大臣的情况如何。<br>    李崇矩,在太祖朝曾任枢密使八年。《宋史》本传载,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罢枢密使后,曾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黄河河堤;又为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颇善慰抚地方。可见也是一位有吏治才干的人。    <br>      薛居正,在太祖朝为参知政事九年,为相三年,太宗朝又为相五年。“自参政至为<br>    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宋史》本传载,少好学,有大志,登第后,先后为节帅从事、盐铁巡官、度支推官、盐铁推官、开封府判官。为开封府判官时,曾审理辨清一桩冤案。不久,以材干闻于朝。宋朝建立,平定湖南后,曾派他权知朗州。《厚德录》卷3载:薛居正知朗州,“湖湘初平,卒多亡命出泽。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欲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后擒贼帅汪端,诘之,僧果不与,悉得全活”。他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史称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而其吏治才干也是较突出的。<br>    刘温叟,曾为御史中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因其性厚重方正,动遵礼法,不许。据《宋史》本传,他也不是一个文学之臣。<br>    如果说,上述情况还不能充分证明太祖朝对于吏治之臣的重用,那么再看看与之形成对照的文学之臣的情况。<br>    宋初,以文学著称的大臣,有窦仪与陶谷,但两人始终未能进入中枢执政。<br>    窦仪,《宋史》本传载,父兄皆以词学名,十五能属文,后周时,为翰林学士;世宗征淮南,判行在三司而饷馈不继。宋初,太祖因为翰林深严之地,当待宿儒处之,故以窦仪再为翰林学士。他熟知典故,多次援典故而正朝仪,本传称其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可是他始终未为执政,史称是赵普忌仪刚直,太祖惜其未大用。实际上,恐怕是因其缺乏吏治才干而徒以文学著称之故。<br>      ……
展开
目录
    自叙<br>    卷一  开国之君:太祖与太宗<br>    关于宋太祖早年任职的三点考证<br>    试论宋太祖朝的用人<br>    宋太宗论<br>    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br>    卷二  开国名相:赵普<br>    赵普早年事迹考辨<br>    赵普的家世<br>    赵普著述考<br>    「半部论语治天下」探索<br>    赵普政治思想试探<br>    论赵普<br>    赵普年表简编<br>    卷三  文臣研究:寇准与丁谓<br>    关于寇准生年的再考证<br>    寇准的宦历、性格及思想<br>    丁谓的宦历、性格及思想<br>    寇准与丁谓争斗事实考述<br>    寇准、丁谓之争与宋真宗朝后期政治<br>    卷四  前、中期名臣:吕端、包拯等<br>    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br>    清官楷模  廉政典范——纪念包拯诞生一千周年<br>    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杂谈(十六则)<br>    考辨两则<br>    北宋「西昆诗派」领袖刘筠生卒年考辨<br>    张齐贤与张全义关系考辨<br>    卷五  宋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沈括<br>    沈括生卒年考辨<br>    沈括: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科学家——沈括逝世八百九十周年祭<br>    卷六  旧党旗手:陈璀<br>    陈罐与《四明尊尧集》——北宋哲徽之际党争的一个侧面考察<br>    陈罐年谱<br>    卷七  武将研究:杨业、曹彬、岳飞等<br>    「杨业之死」发覆<br>    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br>    岳飞军事思想试探——兼论宋代军事思想的发展<br>    小考一则:「忠献」非韩世忠<br>    卷八  宋代岭南人物(上):岭南三大家<br>    论宋代岭南三大家<br>    菊坡学派: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再论宋代岭南三大家<br>    「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br>    卷九  宋代岭南人物(下)<br>    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缕述<br>    宋代岭南谪宦类型分析<br>    宋代岭南谪宦表三<br>    冯元:博学多识的一代大儒<br>    宋代考据名家李大性<br>    有功于广州人民的宋代状元张镇孙<br>    短文四则:<br>    简克己与陈去华——宋代理学南传的关键人物<br>    康王庙与康保裔<br>    唐代岭南宰相姜公辅<br>    宋代广州三祠<br>    卷十  附录<br>    陈乐素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宋史研究——陈乐素教授逝世十周年祭<br>    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