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香格里拉: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4551
  • 作      者:
    张春文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春文,1955年生于陕西勉县南部山区,家境艰涩,少时多厄。15岁开始在人生的栈道上蹒跚:先当兵云南,后就学陕西师大,再当教师、机关职员,现供职于县广电局。因生性拙且直,短机巧,无谀词诳语,注定了只能跻身于岁月的夹缝。青年时为诗所感,曾出版、发表《凉山月琴》等四部长诗。此后断续弄笔自慰,发表各种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新闻作品30万字。有诗和散文多次获奖并收入各种选本,有多集电视剧《难得糊涂》1991年获省文化厅一等奖,日子里虽不常有阳光照耀,诗意却一直灿烂,一直在沿童话插下的路标信步前行,似乎初衷已不可更改。
展开
内容介绍
    《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香格里拉》系人文华夏丛书之一,主题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作者以多次游走横断山积累的丰富素材为基础,介绍了这里的优美风光以及富有特色的民居、民风、民情及其蕴涵的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内涵。<br>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在近200年来,中外智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朝圣,探秘,无不为此而遐思冥想。<br>    而本书作者以多次游走横断山积累的丰富素材为基础,介绍了这里的优美风光以及富有特色的民居、民风、民情及其蕴涵的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静穆的自然殿堂<br>    寄托祈愿的圣湖<br>    如果说雪山给高原增添了雄性的阳刚,那么湖泊带给高原的就是婉约之美。在横断山系范围内,高山湖泊成千上万,个个澄澈碧透,如镶嵌在高原上的颗颗蓝宝石。<br>    在高原子民的观念中,许多湖泊都蕴含自然之外的文化,是神灵所依之处。因而他们视湖泊为圣湖,并报以无限的崇敬和膜拜。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德格县境内的玉隆拉措就是康北藏民心中的圣湖。<br>    玉隆拉措位于雀儿山东麓,东西南三面面临嶙峋高耸的雪山冰川,北面是一道土梁,再北是一条自雀儿山奔流而下的河流。这个湖泊不大,水面仅有4平方公里,但湖区却很美。湖畔森林静谧、群山突兀、冰川耀目、草地如茵、河流蜿蜒,湖面平静如镜,湖水清澈碧透,蓝天、白云、雪峰、云杉和盛开的杜鹃倒映水中,织出了一幅海市蜃楼。一个夏日,我目睹了圣湖的容颜。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湖面海拔4040米,到了冬天,湖水结冰后与大山、草地和树木一起被积雪覆盖,大树上挂满缕缕冰凌,满世界就像一个童话里的冰宫,那是另一番情景……<br>    据记载,8世纪初期,印度莲花生大师来藏区布教时,发现了这个隐藏于雪山深处的湖泊,认为它就是佛祖曾经指出的一处圣地。佛祖布教时曾描绘过:“在阳光照耀下流金溢彩,天湖一色,深邃莫测;豁然开朗的神湖宝境,静静地躺在高山和森林的绿色中,像一盆净水敬奉着各路神仙。”玉隆拉措与上述美景完全吻合,所以莲花生认为这是一处佛法净地,便在湖畔山腰的岩洞里禅定修行三个月。据说在莲花生修行的山洞周围,崖壁上至今还有自然天成的藏文“阿、哞、德、帮”等文字,这一现象谁也解释不清,于是这个地方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br>    自莲花生修行以后,玉隆拉措不仅被佛界视为修行净地,也被藏民们崇拜为圣湖。史诗《格萨尔王传》称玉隆拉措为仙女的化身、美与善的化身,并演绎出这个湖泊和孙姜珠姆的种种传说故事。此后的近千年岁月里,玉隆拉措一直被视为圣湖、神湖,在藏民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至今,常有藏民来湖边念经祈祷、焚香叩首,湖畔修建了高耸的白塔,松林问到处挂有五色经幡,水中和岸边的一个个巨石上都凿刻着神像和佛咒。<br>    景区工作人员曾这样感叹:“可惜这个地方太遥远了,如果离大城市近一点多好!”我说,要是那样,这美境早就被贴上花花绿绿的商标,早已被矫饰得面目全非,纯粹如斯的美和净被喧嚣的世尘所覆盖,也就没有圣性了,它隐藏在雪山深处就好,这是造物主颇有预见的安排。<br>    说到圣湖崇拜,不能不说云南迪庆的湖泊。迪庆高原有数百个湖泊,其中不少都被视为灵地、圣湖,最著名的有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碧塔海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30公里处,水面海拔3593米,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700米。湖中有小岛,环岛皆水,环水皆山,山上覆盖着云杉、冷杉、高山松和白桦组成的古林。湖岸一周生长有高山杜鹃,夏季花开,景色绚烂如仙境。这个湖泊一经被发现,人们就用宗教目光对其进行细细审视,从而发现了它与芸芸众生之间的特殊缘分一藏传佛教中吉祥八宝的瑞相全部都能在湖区找到!吉祥八宝分别为法轮、海螺、宝伞、胜利幢(华盖)、妙莲(莲花)、宝瓶、神鱼(双鱼)和吉祥结。湖南岸有白色巨石,其状恰如一只白色海螺;北岸有两株栎树,状若护守佛法的伞盖;湖东侧山谷有巨岩为柱形冠状,如同代表解脱烦恼的胜利幢;西岸一流泉上建有莲花宝座;湖泊本身,则如盛装圣水甘露的宝瓶;湖中往来穿梭不惧人的重唇鱼,恰好象征解脱世俗羁绊的神鱼;湖畔曲折回环的溪流和相互牵绕的古藤老柯,恰如吉祥结,象征教义回环贯彻无障碍。如此奇妙的景观,在宗教信徒们看来不是巧合不是偶然,而是某种非自然之力的有意安排。在横断山系范围内,不仅是藏民族有这种圣水崇拜意识,在普米、纳西、傈僳、白等诸多民族的精神意识中,水都是至上的灵物。纳西先民在他们的文化典籍中把水视为自然之神,反复表达了对水的敬畏和感恩,并养成了爱护水源,保护水源的民族习俗。至今,纳西人一直把他们的文笔海、拉市海、黑龙潭视为灵水圣地。栖居于云南宁蒗的普米族和摩梭人虽然是两个不同文化的族群,却都有相同的圣山圣水意识,共同崇拜着养育他们的泸沽湖。<br>    泸沽湖镶嵌于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的纳喇山脉中,面积达48平方公里,四周环山,湖岸曲线蜿蜒,远山隐隐约约。湖面博大辽阔,湖水纯净碧透,点点木舟缓缓荡悠,群群水鸟翻飞嬉逐。白云、青山、绿树和村寨里参差错落的木楞房倒映水中,呈现出迷离恍惚的异常光影,一派仙姿神态。普米人和摩梭人都曾为这片高原水域附会出种种神话般的故事,认为这个养育他们的有神有灵的圣湖,寄托着他们的兴旺和安危。因此,他们每遇困厄或逢年过节都要向圣湖献祭品、做祈祷。普米人不仅平日经常转湖,每年七月中旬还要举行盛大的转湖活动,届时以家族为单元结队绕湖,一天内要走完一圈,沿途还要鸣枪放炮,烧香叩拜。<br>    大气磅礴的金沙江<br>    中国西部的著名大江一金沙江,像一条巨龙蜿蜒于青藏高原东部。她发源于青海玉树地区,冠群峰而襟高原,过甘孜而绕迪庆,出丽江而奔川蜀,一路呼啸激荡,刈高山,劈悬崖,凿深谷,穿林莽,曲折回环2300公里,在横断山脉间拓出了一条艰险而雄奇的道路。<br>    大江流域,山脉褶皱紧密,断裂纵横,座座高山并行排列,海拔五六千米,道道峡谷强烈下切,造成了落差巨大的岭谷和曲折的河床。大江在群峰深壑间左冲右突,千般迂回,以惊天裂地的气势奔涌并猛烈撞击着两岸裸露的崖壁,拓出了一处又一处地理奇观。在石鼓,因受山脉迫压,循两组断裂构造,一个急转弯向北逆行,形成了“长江第一湾”的奇景。再行32公里,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挡住了去路,大江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两山间劈出一条窄路——举世闻名的虎跳峡。江水在这里狂奔,义无反顾地闯过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的18处险滩和7处跌崖,发出了龙吟虎啸的轰鸣。<br>    大江流域,风物秀美。有座座雪山雄浑瑰丽,白皑皑直插蓝天;有广阔的草地,鲜花盛开,牛羊成群,与碧绿的天空相互映衬,为苍凉的高原平添几分魅力和诗意;有众多湖泊,如镶嵌于高原的块块蓝宝石;有迪庆高原、丽江大坝;有德格森林、得荣谷地、亚丁景区……大江流域是一个亚欧大陆生态环境的缩影,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暖带和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同时存在,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类。森林里有云杉、冷杉、榧木、红豆杉、高山栎、红白桦等优质木材;高山上有白唇鹿、雪豹、岩羊、云豹、金丝猴、旱獭等多种珍贵动物;河流中生物众多,鱼类就有72种。<br>    金沙江亘古不息地奔流,带着日的光华,月的神髓,带着雪山、高原的仙气和灵性,一路接纳百川,流波惠及青滇川藏四省区34万平方公里,同长江、黄河一道,灌注丰腴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br>    数万年前,就有先民在金沙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白地峡谷、碧让峡谷等多处崖壁上的岩画,就是先民们生存状态的写真。此后千百年中,又有各民族先祖相继在大江流域迁徙、融合,构成了藏、彝、纳西、傈僳、苗、壮、蒙古、布依、普米等众多的族群,他们在这里垦蛮荒、猎野兽、牧牛羊、务稼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存观念、环境意识和礼仪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服饰和建筑艺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明。在这里,茶马古道贯穿于山岭峡谷,构成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令世人惊叹不已;在这里,有藏传佛教以其奇异而耀目的光芒照耀着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格萨尔王传》以其浩瀚的篇幅被称为世界史诗的奇迹,人们世代不懈地传唱;在这里,有彝族史诗《勒俄特伊》再现创世伟业和繁衍历程,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灵光;有纳西东巴经典,浩若烟海,这些都是生存的记录、灵魂的注释、生命的歌泣。在这里,土司文化、木雅文化、走婚文化、服饰文化、丧葬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中的奇葩,令众多学者朝暮探究;有康巴绘画、纳西古乐、傈僳舞蹈、彝族山歌、藏族的弦子和锅庄,这些都是生存的模拟、历史的浓缩、激情的宣泄、生命的张扬。在这里,藏族的石碉房、傈僳人的木垒房、白族的院落布局和金碧辉煌的寺庙殿堂,构成了民族建筑的博物馆。<br>    ……
展开
目录
    一、静穆的自然殿堂<br>    与神列座的雪峰<br>    寄托祈愿的圣湖<br>    大气磅礴的金沙江<br>    横断山的膜拜者<br>    感动世界的童话<br>    二、沧桑古道<br>    一切因茶而起<br>    面对天堑的孤注一掷<br>    滇藏古道的明珠<br>    川藏古道第一商埠<br>    三、富有创意的民居<br>    庄重的石垒建筑<br>    藏居内的文化事象<br>    竹与木的精巧组合<br>    临水而居<br>    倚石而聚<br>    四、服饰上的精神印痕<br>    族源历史的投影<br>    神话传说的沉淀<br>    生命的渲染和装点<br>    五、两性间的话题<br>    雍容就死的殉情<br>    夜合朝散的走婚<br>    异彩纷呈的婚礼<br>    六、纯朴的艺术<br>    天地间的激情宣泄<br>    生命在歌唱中行进<br>    拉玛人与开尼<br>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br>    绚烂的康巴美术<br>    七、鬼魅与上帝<br>    鬼灵游荡的峡谷<br>    彝族的毕摩<br>    古老的东巴教<br>    传教土的苦心经营<br>    八、盛大的藏传佛教<br>    林立的教派<br>    辉煌的寺庙<br>    德格土司的弘佛壮举<br>    面神而吟<br>    与石共存的信仰<br>    高耸的佛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