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大地震看川人性格
1.了解川人性格的两个时间节点
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使8万多四川同胞在顷刻问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让人感到沉重的是,地震留下的巨大后遗症,将会让数百万人在今后数年或数十年中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于是,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灾难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重视。
2008年7月,在成都召开的一次地震学术会议上,一位人类学家发出了警告:四川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人格,不研究这种文化人格,就不可能进行创伤心理治疗。他不相信北京、上海、国外的心理学家又唱又跳地能解决多少受灾群众的心理问题。
感谢这位人类学家,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救助的缺陷,而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四川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要认识四川人,必须要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他的提醒,也为我们重新去认识四川人,打开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门找到了一把准确的钥匙。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人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得以彰显,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四川人、四川文化的一次契机。
在五千年的巴蜀历史上,有两个时间节点对四川来说至关重要。一是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二是公元1929年春天,广汉农民燕道诚在不经意中一锄挖出来的三星堆。李白和三星堆代表着古蜀文化的最高成就,二者构成人与物的双重见证。
有人说,李白是四川500年才会出现的大家,事实上,对于四川来说,就算1400年来别无他人,李白也足以支撑四川古蜀文化的重要性与高度。
李白是古蜀文化培育出来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伟大诗人。他是古蜀文化最完整的承载者,他的诗歌见证着巴蜀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李白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四川人的特征。
要了解四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李白是最具有解剖价值的“麻雀”。
李白这个集四川文化的大成者,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读懂过他,因而,他不幸成了遮蔽四川真相的最重要的人物。
李白号称“诗仙”,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诗歌,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神秘的仙道之气。这种神仙气,直接来源于他对道教的信仰,对神仙的信仰。
据说,少年李白常去戴天山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竞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据李白研究者介绍,20岁以前李白还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读的很多是道书。除了读道书,他还访问道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把李白对道士住所的清新幽静的向往和不遇道士而犯愁倚靠松树时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20岁以后,李白开始热衷于登峨眉山等名山,求仙访道。25岁以后,他更是历访名山,拜道观。在游览东岳时,他写了六首诗,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心愿。在以后的17年间,关于李白的道教活动,很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道士元丹丘及其老师胡紫阳、女道士玄宗之胞妹玉真公主的交往。
道家主张“无为而不为”,它首先是一种个人情怀,一种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其次,它也是一种以无为之道治人与治理社会之道——汉初就曾一度运用黄老之学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与现实中,信奉道家道教的大多是不仕的隐士逸人,虽然李白没有学他们遁迹山林,逍遥自在,他的逍遥与洒脱,却无一不烙上道家的印记,充分完整地凸显出志气、豪气、骨气的人格魅力来。
康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评价李白说,李白思想里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那就是人格的独立。如果有任何的一种羁绊,任何的一种约束,对他在人格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他绝对是不妥协的。这正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人格独立是四川文化在四川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质。这也是汶川大地震后,人类学家的提醒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这种特质从何而来?在一次采访中,学者谭继和对笔者说:它源于巴蜀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代表中原文化的殷墟出土文物以礼器为主,而三星堆、金沙则以人物造型为主即是最重要的证据。他还举了了四川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巴蜀人的方位观念就与北方和中原不同。远在古代,中原人是东、南、西、北的观念顺序,而蜀人所著《山海经》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其方位顺序观念则是南、西、北、东,这充分表明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直到现在,成都人与北方人的方位观念也有明显差别。北方人的习惯用语是向南向东指示方向,这是以地理为坐标体系,人是服从于这个坐标体系的,所以用东南西北的地域坐标来指示方向。成都人用口语“倒左手、倒右手、端端走、抵拢倒拐”等话来表示方向,这是以人的身体中心,人是坐标体系的主人,所以用人的身体的前进方向来指示道路。
正是因为四川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四川人那么多举重若轻、飘逸洒脱、生死不离、充满人性与希望的震撼心灵的故事。
从1929年开始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横空出世,给世界考古学界与世界文明史带来极大的冲击。它神秘、诡异、夸张的形态,曾经让人惊骇为外星文明。事实上,三星堆与金沙不仅是四川土生土长的文明形态,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物,可能只是它应有的冰山一角。
四川学者谭继和曾经指出过,三星堆、金沙文物形象的神秘、诡异、夸张与浪漫,正是道教文化的源头,神仙观念的起点。正是它们形成了今日四川人身上独有的飘逸、淡定、自由、富于想象与创造的独特个性。
2 “亦正亦邪”:不守规矩的四川人
在互联网上搜索“四川人”一词,毁誉参半,全都说不准确,道不透彻。一些社会学者将四川人与北方人和南方人作了一番比较后,干脆下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北的定义:不南不北四川人。
四川人实际上是亦正亦邪构成的特殊材料,亦正亦邪,并非一枚硬币的两面。
自古正邪不两立。四川人的“邪”,是一个只有四川人才能领会的词,中性偏褒,并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邪恶” “罪恶”。它含有不按常规出牌,但又没有多大过错,狡猾、小聪明等含义。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两个人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奔向灾区,这两个人是典型的四川人正与邪的代表。他们就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陈岩和尹春龙。一个是希望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另一个则是要在灾难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扬名立万,成为英雄。
在地震灾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中,有一个身穿T恤、头戴钢盔的瘦高小伙子的身影,恐怕不会被人轻易遗忘,他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镜头中多次出现的陈岩。
陈岩是四川成都的一名公司职员,曾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过丽江的地震救援。5?12汶川地震刚一发生,他就自发投入到了志愿者行列。重灾区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的受灾群众都在制服统一的国家地震救援队中,看见过这位唯一身着便装的救援人员。那段时间,哪里的废墟下有生命,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凭借以前的救援经验,陈岩赢得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员的认同。他们一起制订方案,一起救人。连救援队员都由衷地称赞陈岩:“他非常勇敢,甚至不怕死,危险的地方,他总是抢在我们的队员前面进去。”5月16日22时,东汽中学救援现场: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转战重灾区北川中学,陈岩留下来,独自指挥地方救援队员施救。10小时过去了,东汽中学最后一名幸存者终于获救。他曾参与救援了“可乐男孩”等20名幸存者,被誉为“救人最多的志愿者”。他说:“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因为我是男人,我要来;因为我是四川人,我要来。”
陈岩只是千百万四川人在地震中互助互救精神的一个缩影。社会对他的广泛认可与称赞,也是对四川人的认可与称赞。《深圳特区报》5月15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报道了陈岩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香港翡翠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争相报道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在18日晚的新闻联播中以长达1分半钟的镜头报道了陈岩。网友自发在网上评选“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十大人物包括“汶川地震感动中国领导人”“汶川地震感动中国救援队员”“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志愿者”“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幸存者”等十项,陈岩以志愿者身份名列其中。
……
展开
——《新世纪周刊》
在那乱糟糟的生活漩涡里,突然走到这里(四川),我满心满身地感到一种安逸、舒静,似乎有些悠悠超尘了。
——贾平凹
民谚有云:“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些好处成都都有,却无其不足。成都地方比苏州大,气候比杭州好,好玩的地方比广州多,好吃的东西比柳州多,何况素产蜀锦、号称“锦城”,还怕没有好衣服穿?吃好了,穿好了,玩好了,便是死在成都,也是“快活死”、“安乐死”,是“死得其所”吧?
——易中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