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文化之问的关系,分类标准应该有科学性。饶宗颐先生在1992年11月于汕头参加“潮汕历史文化座谈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建立潮州学,他从“客家学以梅州地区为核心”,而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之前,“整个梅州原是潮州所属的程乡(后来分出镇平、平远),长期受到潮州的统辖”,论日:“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的。”②全部客家地区并非只在梅州,更何况民系的划分并非只凭行政区划的辖属,这一论断恐怕难以成立。从语言的角度看,粤方言是岭南方言,闽方言中闽南方言的分支潮汕方言,是岭南方言,而客方言显然是分布超越岭南地域的方言。“客家学”的研究必然出现两个范畴,一是以整体的客家人为对象的广义的客家学,一是以在岭南地域,作为岭南文化一个支系的客家文化狭义的客家学的研究。即使是狭义的岭南客家学,其研究的客家人范围也超出梅州地区,都不好说是在“潮州学”的范围之内。
历史上有各族文化的融合,更有各民系之间的融合和变迁。同一族祖,会衍生出不同民系的后代。例如根据族谱,饶宗颐祖上五代之前定居于梅县丙村,是客家民系。传至饶宗颐,其父辈已迁居潮州,可以说是潮州化而以潮州人自居的。同是中原南迁,到了岭南的不同地区而成为不同民系的情况比比可见。据《饶平县志》,“宋末元初,中原汉人流人饶平更多更频繁。……从闽入饶,有直接流入的,有几经迁徙流入的。大批入饶的汉人,多从福建莆田、宁化分派。从莆田分派的,多定居县境南部沿海,为‘福佬人’,其先祖多是晋永嘉之乱(307-313年)时的中原仕族南渡人闽的,计有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江浙一带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姓汉人,他们入闽后多居住于晋江、莆田一带。宋末,其后代为避元兵或护宋帝而入饶。从宁化分派的,多定居县北山区为‘客家人’,其先祖多是唐开元、天宝间‘安史之乱’避难或唐末藩镇之乱时随王潮(引者按:原文如此,疑为‘朝’误)军队人闽的。计有河东、豫章等地的王、谢、罗、刘、张、邱等姓汉人。他们人闽后,多居于宁化一带,其后代也因宋末为避乱而转徙入饶的。入饶汉人另一支是由江西经韶关或揭阳、潮州转徙而来的。中原汉人人饶,与饶平土著人融合,历代繁衍。本土民族逐步汉化,出现了今日汉族饶人文明昌盛的新景象”⑧。换言之,今时饶平的“福佬人”(应是当地对“潮州人”之别称)、客家人,其族祖都是来自中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