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读徽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939553
  • 作      者:
    方静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徽州的古巷总散发该着程朱理学线装书的味道。小巷深深深几许?你总也读不尽徽州人的婉约,徽州人的含蓄,徽州人的灵秀和理智。
展开
内容介绍
    方静先生身处美丽的新安山水之间,对于徽州充满深情,对徽州文化亦有着深刻的感悟。近年来,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新作《解读徽州》,分地理篇、审美篇、思想篇、印象篇、宗族篇、商旅篇和艺术篇等,以流畅的文笔.对徽州作了全方位、多侧面的解剖,近距离地引领人们走进悠远古朴的古徽州,感悟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篇
    40.徽州的牌坊艺术
    徽州牌坊在徽派建筑艺术中,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数百年来,这种理学精神的象征物,曾目睹过徽州多少人世苍桑,演绎过多少人间悲喜,而今只留下过一片浮华掠影。牌坊,是一种沉重的文化符号。这种貌似神威,让人敬畏有加的荣耀,如今仿佛在低低地诉说一个个可泣可叹的历史故事。
    徽州牌坊是宋明理学的活化石。特定的社会背景孕育出特殊的人文现象。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街坊村落中的“门”而存在的,称为“衡门”,据考是从古代指路的华表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牌坊又作为里坊的标志性建筑而存在的。隋唐时,称为“乌头门”、“棂星门”。但那时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府第,才允许建“乌头门”。宋代称其为“阀阅”,已有了旌表门第的意思。宋后,由于政治的因素和工艺的发展,牌坊成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门类。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官居高位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之风日益兴盛,使这一地区的造坊工艺变得愈来愈精美考究。
    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用来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的。牌坊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功用,是随着徽州社会封建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许多历史偶然因素。
    据统计,徽州现存宋代以来的古牌坊,有110余座,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1座,省级保护的6座。如绩溪历史上有记载的牌坊,有182座(1949年为135座,现存13座),其中仕科坊40座,现存最为古老的当属明代成化十年(1475年)的冯村进士坊。1950年前后绩溪县城南门外约里余长的石板路道上,纵列牌坊19座。(《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这些石牌坊实际上是一座座“封建道德精神纪念碑”。它在告诉人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也在传达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这些牌坊,象征着官本位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也象征着为家族祖宗带来的无上荣耀。由此可见,当时徽州一隅,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科举、伦理,都是何等热闹繁荣。由牌坊而衍生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蕴含的种种教化故事,甚至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古牌坊倡导的是一种封建伦理精神。古徽州民风淳朴,讲究礼仪之道,邻里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他们为朋友、乡党、亲人,能及之事,在所不辞,故而产生了许多忠孝节义的感人故事。为了纪念他们,大家纷纷捐资立坊,让后人铭记。作为伦理纲纪的物化建筑,古石牌坊更多地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他们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旌表的人物。“爱憎分明”。在封建后儒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臣民的蒙蔽,对社会的控制,极力推行儒家“德治”思想。树牌坊,就是这种“德治”措施之一。徽州牌坊,多是以“御制”、“圣旨”、“恩荣”、“敕建”等形式批准建造的,统治者用以教化、嘉勉、表彰臣民。
    建造牌坊开始时是为了纪念,后来成为一种荣耀,最终变成了工具。每一牌坊的建筑,都必须得到朝廷的允许,或由上直接恩准,或由下推荐逐级呈报批准,但必须有符合其统治“口味”的“事迹”。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鲍逢昌孝子坊,就凝结着一个“千里寻父”的故事。鲍逢昌之父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讯。清顺治三年(1646年),鲍逢昌年方十四,家境贫寒,为了寻父,千里漂泊,沿途乞讨。或许是鲍逢昌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湖北雁门古寺他与父亲不期而遇后把父亲接回家中。这时,母亲病重在床,鲍逢昌又历尽艰辛,攀崖越岭,四处采药医治,并割股疗亲,以表孝心。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下旨旌表,称赞他“天鉴精诚”、“人钦真孝”。后即建此坊,传誉乡里。古时统治者对宣扬妇女的贞节观念,向来十分重视。明代虽已成制,但并无具体规定,清代则发展到了巅峰。我国数百座贞节牌坊,就是对妇女精神奴役的实证。贞节牌坊,在我国各地都有遗存,但是徽州地区的贞节牌坊却是数量最多的。《大清会典》规定,贞节牌坊获准后,由地方官府拨官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在徽州现存的一百多座牌坊中,贞节牌坊就有四十余座。走在牌坊成群的徽州棠樾村,抚摸着这些古朴沧桑的“古迹”,心中难免泛出一丝凉意。“忠、孝、节、义”,七座牌坊一字排开,倡导忠君、慈孝、贞节和乐善好施。许国石牌坊,是皇帝赐给三朝元老许国尽忠为臣的“恩荣”,在建筑上有着代表16世纪最高水平的石雕艺术。绩溪奕世尚书坊,是为了表彰胡富、胡宗宪为官时对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歙县许村镇高阳的大郡伯第门坊,是为了奖誉科举及第,教育子孙后代读书上进。而歙县郑村的“贞白里坊”,却是当地老百姓给为官清廉,德高望重而官级不够的郑歃龄立的“民办牌坊”。
    ……
展开
目录
地理篇
1.歙县:徽州首邑
2.婺源:美丽乡村
3.绩溪:徽州之源
4.休宁:状元福地
5.祁门:茶戏之乡
6.黟县:桃源人家

审美篇
7.徽州马头墙
8.徽州古村落
9.徽州古民居
10.徽州的水口文化
11.徽州的天井文化
12.徽派建筑

思想篇
13.朱熹与新安理学
14.汪华与汪华文化
15.戴震与徽派朴学
16.胡适与新文化
17.胡雪岩故里
18.胡宗宪的历史评说

印象篇
19.徽州文化印象
20.徽州文化魅力
21.徽州的平民文化
22.徽州教育的鼎盛
23.徽州的庙会文化
24.徽州的契约文化
25.徽州风情剪影

宗族篇
26.徽州的家庭结构
27.徽州的宗法自治
28.徽州的谱牒文化
29.徽州的祠堂文化
30.徽州的祠规祖训
31.徽州方姓源流考

商旅篇
32.徽商兴衰
33.无徽不成镇
34.徽商妇
35.徽骆驼
36.徽州的走商文化
37.徽商的会馆文化
38.徽商的消费文化

艺术篇
39.徽州的木雕艺术
40.徽州的牌坊艺术
41.徽戏的踪迹
42.徽菜的脉络
43.徽州制墨的历程
44.徽州方言
45.徽州民谣
附录
1.古徽州建制沿革表
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单位一览表
3.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保护单位一览表
4.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存古牌坊一览表
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