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的自开商埠,对当时济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其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又计划将商埠向北扩展,建设成为北商埠。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25年至1928年,第二阶段是1929年至1937年。
当初的规划设想有两个意图:一是繁荣济南市北部工商业;二是疏通北部河道,以利运输,同时兼治夏秋积水。
1926年,按照规划以主干道义威路(今济泺路)为中线两边开挖“U”形“引河”(今工商河)。1927年,修建了跨小清河的义威桥(今济泺桥),是济南市第一座最大的钢筋混凝土三铰桥拱桥。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规划实施中断。
1929年,济南市政府成立后,又提出“南展、北展计划”。济南市第一任市长阮肇昌在《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中阐述了济南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确定了发展步骤:“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界为新市区。”其下设工务局等部门,随后展开了划定市界、划分市区、测量市区、制定规章、局部规划、修筑道路等活动。后因军阀混战,阻碍了规划的实施。
1931年,成立了济南市政府设计委员会(城市规划部门),计划把市中心安排在北商埠,北展界名为“模范市”,南展界名为“模范村”。此规划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经验,采用“格网+斜线”式构图,具有明显的区域中心,强调功能分区。但规划存在道路面积系数过大、多处斜交锐角、市中心交通拥挤、道路与引河交叉过多等问题。“七七事变”后,当时的日伪政府将北商埠规划全部予以否弃,并将成丰桥以北、济泺桥以南地区开辟为北郊工业区。同样,南商埠也未能形成。
那么,当时到底想把北商埠建设成什么样子呢?笔者手中藏有1926年印制的一册《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为线装本,新闻纸铅字印刷,山东官印刷局制印,共17页33面,无版权页,应为政府部门内部自印本,非卖品,印刷时间不详,其最后一部分《工程债券章程》中有“民国十五年”字样,照此看应是1926年印制的,是第一阶段北展计划书。查资料,山东官印刷局于1925年7月创建,是由当时的山东督军张宗昌开办的,隶属山东军民两署,为官办印刷机构,局长为毛希蒙,地址在济南布政司小街路北省公署内。印刷局下设总务科、工务科和营业科,印刷机械较为齐全,职工有211人,独揽了当时军民两署的印刷业务。曾印刷过《李紫垣致张忠武公书》、《山东全省职员录》、《山东公报》、《山东教育周刊》、《山东财政周刊》、《山东实业公报》等书刊、资料。
本册计划书总高26.4厘米,宽15厘米,纸已发黄。计划书分为《商埠向北展界理由》、《勘测商埠北展界情形》、《商埠北展界计划》、《商埠北展界办法》、《济南商埠展界官扎营以北泺口以南收放地亩章程》、《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章程》、《募集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施行细则》、《附工程债券偿本付息表》8个部分,可以说是比较详尽地将商埠北展的各个方面都想到并计划妥当了。
《商埠向北展界理由》中说:“……查洛口为济南之重镇,黄河上下游之土产于此卸船,转津浦、胶济两路以运赴四方。而上下游各处之输入品,亦多由铁道转入水路沿途分销,徒以济洛之间相隔虽仅十里,而素乏交通之设备,往来惟赖泥途笨车,以致航路、铁道中为泥途荒地所阻,不能连为一气,水陆交通互助之效用因而不能尽量发展。若将济洛之间辟为市街,筑成马路,则工商各业不难云集,水陆交通因而即可沟通一气。且小清河适居黄河、铁道之间,天然水利,更足以助工商各业之发展。若按照计划,由闸子庄挑挖引河,导小清河之水向南环绕周行界内,复于林家桥归入正河,界内有此曲水则引河两岸悉成设立工厂最适宜之地,不惟取水便捷,即货物之输入、输出、运送,亦极利便。恐不数年,荒芜之地即变为工厂林立之区矣!其利固不可胜言也。况该地一带,襟山带河,风景天然,略加点缀,即成佳境。果即辟为商埠,傍山临水,建筑公园,沿河植树,跨河筑桥,则扁舟往来,亦足以助幽人骚客之雅兴也!”
此段文字陈述的商埠向北展界的理由,不光从商埠的地理位置优势、经营、交通、修建工厂便利等方面考虑,还顾及到了绿化、美化环境的问题,且设想周密细致。假如当时这一规划完成,则今天济南天桥以北地区会是一片繁华的商业或工业区。
书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商埠北展界计划》这一部分,其从“地界”、“引河”、“水池”、“马路”、“公园”、“市场”、“小学校”、“花园”、“小市场停车场”、“工厂”、“警察署”、“桥闸”、“市政厅办公处”等13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周密的。以“马路”为例,计划书中写道:“旧埠界内马路大致经路宽五丈,纬路宽三丈六尺,当时所定东西路宽于南北路,或因旧城在商埠之东,由城至商埠系东西向,交通较繁,故如是规定。但南北路一律窄于东西路计划不免过于板滞,此次计划不论方向只以关系轻重分别宽窄。拟于治引河外岸修宽大马路一条,一端在闸子庄过小清河,向西北延长,以通泺口码头;一端在林家桥与已修之济泺路相交向东绕通泺口南门。在闸子庄、林家桥之间于埠界中间修南北宽大马路一条,北端直通泺口南门,南端直达官扎营,藉天桥以通旧商埠;向东南则过津浦、胶济两路涵洞,经馆驿街以通城内,再于引河之东南、西南各接修大马路一段,由东南之路向东过津浦涵洞以通城内,由西南之路向西经大槐树以通旧埠……除上述各路拟定为宽度七丈外,其馀界内之路均无须过宽,藉省地亩及修路养路等费,拟即定为三丈六尺及二丈两种,以二丈宽之窄路将界内地亩划割成方,如有建筑、极大工厂需用地亩甚多者,即可将其间窄路取消,以二方或四方合为一方应用。若欲沿窄路建筑过高楼房者,则应令其门首酌留隙地,以免阻碍空气、遮蔽光线。至于最宽马路定为七丈,较旧埠经路尚加宽二丈者,系为将来安设电车之准备。在开创之初,暂将人行路放宽,中心路缩窄。人行路既宽可以沿路植树,于卫生、观瞻均甚有益,将来交通繁盛,原路心不敷应用,则以人行路之一部改修路心,亦无困难。此种街宽路窄办法,现时既可减少修路费用,而亦无碍将来之发展也。马路占地约一千二百馀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