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8625
  • 作      者:
    林蕴晖,范守信,张弓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br>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立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br>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自由……
展开
内容介绍
    《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凯歌行进前三年经济恢复的伟大成就,以及1953年开始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经济恢复,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义秩序”的主张,邓子恢的重要政策思想,反右倾到反冒进作了认真的评述。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高岗、饶漱石事件,梁漱溟的“九天九地”,潘汉年、杨帆事件等的历史背景及事实作了详细探究。它对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得很深,生动揭示了我国过渡时期战略转轨的深刻经验教训。<br>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是一部开拓性、权威性、学术性及可读性兼备的专著,可以使读者得到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br>    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为之前仆后继地奋斗了一百多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彻底搬掉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在解放了的新中国人民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集中地表达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赖,同时,也是对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史作了一个简明的总结。<br>    一 漫漫长夜<br>    新中国诞生前的100多年,中国还处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基础之上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用简陋的农具生产,收获的大部分要给地主交租,农民还要从事无偿的劳役和交纳苛重的贡税,去养活一大群封建国家的官吏和镇压农民的军队。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权。中国自秦汉以后即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一套封建统治的政治制度。中国历代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农奴式生活,政治上毫无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这种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br>    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之后,从此,世界列强各国纷纷效尤。1857年英法联军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都是列强联合或单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在打败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后,便强迫割地赔款,并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从而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和宗教上,采取种种压迫手段,逐步把中国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中国腐败落后的封建统治者抵挡不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就采取投降卖国的政策,以至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起来,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帝国主义者也乐于支持、保存封建势力及其全部官僚军阀上层建筑,以为其统治中国的支柱。帝国主义者还在中国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官僚买办阶级,以便利其剥削中国城乡广大人民。就这样,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凄惨的情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r>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藩篱,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两个新兴的阶级,代表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关系,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绝对不相容的,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其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的直接掘墓人。<br>    二 艰难曲折的斗争<br>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压迫愈甚、反抗愈烈,侵略和压迫者的野蛮行径,激发起中国人民民族自强和国家独立的革命精神。但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许多爱国民主的志士仁人,竭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起初他们只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设想用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来挽救和振兴中国。<br>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领袖们,1851年发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洪秀全把西方的上帝“请来”,创办了“拜上帝会”,把宣传基督的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起贫苦农民群众,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实行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公开宣告同整个封建统治势力处于武装对立的地位。太平天国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于今夜退而且升矣……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为了替天行道,扑灭“妖魔”,太平军一开始就建立了完整的军事组织,始终保持着统一指挥下的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全军上下实际上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这对于克服农民的散漫性,维持这个军队的战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平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而受到了广大下层农民的拥戴,纷纷加入太平军队伍,使太平军军威大振,所向披靡,横扫江南,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攻下南京——奠都为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br>    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后,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农民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这个革命纲领,彻底地否定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制度,大胆地提出了土地归“天下人”共有的主张。土地所有制问题,是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中心问题,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第一次回答了历代农民革命运动所不曾解决的这个问题,做出了农民阶级在没有比它更先进的阶级领导时所能做的最好的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它的革命政权发展到中国18个省区,坚持了14年之久,它极大地震撼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显示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但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的主张只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农村公社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中没有工业,没有商业,没有城市,也没有独立手工业。单纯的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严重的冲击,但并不能建立一种能够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太平天国在打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他们的领袖们就陶醉于既得的胜利之中,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地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来,他们的领袖们模仿封建统治阶级,过起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互相残杀,争权夺位,自毁长城,这是太平天国从飞跃发展的形势转向下坡路的标志。在此后的8年中,太平军虽有攻城掠地之绩,但其势已挫,最后终至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合力围攻下,于1864年失败。<br>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满清封建王朝更加投靠外国帝国主义者,反动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步步退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封建社会的急剧崩溃和民族危亡的严重现实,使一部分初具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知识的文人学士痛感“外夷交迫”,“兵弱财穷”,“外患内讧,祸在旦夕”,“求安日前,亡无日矣”。他们大声疾呼“若非大讲变法,是坐待自毙也。”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上书年轻的光绪皇帝,要求实行开明的君主立宪,振肃朝政、励精图治,振兴工农商业,练兵习武,反对投降卖国,维护民族权益。康梁等要求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变法维新,并寄希望于小皇帝下诏书以定天下,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软弱性,他们还离不开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搞的是改良主义,而不是革命。即使如此,他们这种维新运动,也只搞了一百天(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握实权的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轻易地被扑灭了。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作“百日维新”的戊戌(1898年)政变。<br>    戊戌政变失败,打破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美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毅然举起了革命起义的大旗,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皇朝,建立中华民国的奋斗目标。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年10月,孙中山宣布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孙中山是当时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列宁曾指出“孙中山的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同盟会一开始即以武装起义的方式站在清王朝的对立面,因为他们深知清朝的统治者已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奴仆和工具,“外国人之所以敢觊觎中国者,以中国之政府之敝败也。颠复政府,当以兵力,去其敝败,而瓜分之途塞。”经过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之后,终于取得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朽败的满清王朝,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结束,在中国的国土上升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此,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任何反动势力妄想逆潮流而动,必将失败。
展开
目录
    再版前言<br>    前言<br>    第一篇 开国奠基<br>    第一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br>    一 漫漫长夜<br>    二 艰难曲折的斗争<br>    三 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br>    四 共和国的蓝图<br>    <br>    第二章 共和国的筹建<br>    一 人民政权和人民团体的壮大和统一<br>    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r>    三 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br>    <br>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br>    一 开国大典<br>    二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br>    三 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br>    <br>    第二篇 恢复经济<br>    第一章 祖国大陆的统一<br>    一 继续向西南、中南进军<br>    二 西藏回到祖国怀抱<br>    三 地方各级政权的建立<br>    四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br>    <br>    第二章 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立<br>    一 没收官僚资本<br>    二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br>    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r>    四 与投机资本的一场较量<br>    五 统一财经管理<br>    <br>    第三章 争取国家财经好转的努力(一)<br>    一 实现财经好转的纲领<br>    二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br>    三 合理调整工商业<br>    四 彻底改革土地制度<br>    五 国家机构的整编和精简<br>    六 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br>    <br>    第四章 争取国家财经好转的努力(二)<br>    一 大力恢复农业生产<br>    二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br>    三 不失时机的重点建设<br>    四 国内外贸易事业的发展<br>    <br>    第五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r>    一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br>    二 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br>    三 把美国侵略者打回到“三八线”<br>    四 打、谈结合的复杂斗争<br>    五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及其历史意义<br>    六 强大的后盾——五亿人民<br>    <br>    第六章 建国初期的文化教育事业<br>    一 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br>    二 二百万知识分子的学习运动<br>    三 电影((武训传))的风波<br>    <br>    第七章 整风整党和“三反”、“五反”<br>    一 执政党面临的新考验<br>    二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整党<br>    三 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br>    四 “五反”运动<br>    <br>    第八章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br>    一 光辉的成就<br>    二 新因素的增长<br>    三 有益的启示<br>    <br>    第三篇 创业探索<br>    第一章 战略思想的转轨<br>    一 新情况、新问题<br>    二 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主张<br>    三 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br>    四 高岗、饶漱石反党<br>    <br>    第二章 以农业生产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br>    一 互助合作中的小冒进<br>    二 毛泽东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为生产服务<br>    三 邓子恢的重要政策思想<br>    四 梁漱溟的“九天九地”<br>    五 由强调照顾小农经济特点到批评“言不及义”<br>    <br>    第三章 改造工商业的必经之路<br>    一 过渡时期有两个联盟<br>    二 工商界学习总路线<br>    三 加快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br>    四 对私商由“排挤”到“改造”<br>    <br>    第四章 工业化的起步<br>    一 工业化的目标和道路<br>    二 “一五”计划的蓝图<br>    三 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确立<br>    <br>    第五章 第一部宪法的诞生<br>    一 普选制度开始实行<br>    二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r>    三 第一部根本大法<br>    四 人大召开后的政协<br>    <br>    第六章 向国防现代化迈进<br>    一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任务<br>    二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br>    三 “三大制度”的实行<br>    四 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br>    <br>    第七章 和平外交的成就<br>    一 步入国际舞台<br>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r>    三 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br>    四 中美会谈<br>    五 扩大建交<br>    <br>    第八章 反胡风和“潘、杨事件”<br>    一 支持“小人物”批评“大人物”<br>    二 胡风的历史错案<br>    三 所谓“潘、杨事件”<br>    四 肃反运动<br>    <br>    第九章 生产力“暴动”和“停缩发”方针<br>    一 购了“过头粮”<br>    二 生产力起来“暴动”<br>    三 “停缩发”三字方针<br>    四 各地整社<br>    <br>    第十章 反“右倾”和社会主义“高潮”<br>    一 “上马”和“下马”之争<br>    二 规划的日新月异<br>    三 改造全面加快<br>    四 跨入社会主义的恐后争先<br>    <br>    第十一章 经济建设中的反冒进<br>    一 计划年年“吃紧”<br>    二 要“多快好省”<br>    三 膨胀了的计划<br>    四 综合平衡稳步前进<br>    <br>    第十二章 新思想的萌芽<br>    一 社会主义的“鸭子应更好吃”<br>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br>    三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br>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