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other in text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9412
  • 作      者:
    刘正寅,扎洛,方素梅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内容为:中国是一个民族学资源十分丰富且有民族志传统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有关民族志的撰述。这些文献资料所提示的内涵对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民族现象启迪颇多。对当前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一书,依据中国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域外有关历史文献,从多维角度对族际认知问题进行研讨。以求最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真实,深入阐发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从而揭示出各语种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状况与相互认知。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不无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是将壮族及其先民描述为风俗鄙野荒诞奇怪和信鬼的民族形象。有的虽然没有直接用“荒怪”一词,但关于“荒怪”内容的描述却早就有了。如《汉书》卷27下说:“粤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日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今广西地方“人物强悍,风俗荒怪”。民国《平南县志》云:壮人“言其风俗,鄙陋殊甚”。民国《迁江县志》云:壮人“不习诗书,不勤生理,婚嫁不避同姓,疾病专事鬼神,其俗尤荒陋也”。看来,壮族的许多风俗在汉族的眼里就是难逃一“怪”字。它不仅反映了汉族与壮族在风俗上的巨大差异,而且也反映了汉族对壮族的风俗习惯普遍持一种嘲笑与鄙夷的态度。
    四是将壮族及其先民描述为生性暴戾好斗的民族形象。“悍”是历史文献描述壮族性格时用得最多的字,与之组合的常用词有“犷悍”、“强悍”、“轻悍”、“顽悍”、“蛮悍”、“鸷悍”、“剽悍”等。如《汉书》卷1下云:“粤人之俗,好相攻击。”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壮族:“性喜仇杀、好斗轻生。”在地方志中,这种描述更是数不胜数。如清乾隆《柳州县志》云:“瑶僮杂处,其性顽悍,好劫杀。”清道光《天河县志》云:“蛮僮野犷,侍险剽悍,伏莽跳梁。”清光绪《浔州府志》云“僚与僮同,而嗜杀尤甚”。民国《桂平县志》引旧省志云:“壮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谓之僮。”不难看出,这些记载力图把壮族及其先民描述成为一个生性好暴乱、好劫杀的民族。
展开
目录
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
古代民族志文献中的百夷及其先民
历史记忆与壮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
从《史记·五帝本纪》看尧舜与炎黄的传说
汉赵国胡与屠各异同考——中古文献中族群认同一例
两晋文献中的胡汉族际认知
宋使所见契丹人的生活——以行程录和使辽诗为中心
关于《元朝秘史》中的“马阿里黑伯牙兀歹”
13世纪出使蒙古的西方教士及其行记
元明时期西域蒙古诸部的涵化与认同——以穆斯林文献为基础
从《徐霞客游记》看西南民族社会
明末清初华北民问宗教的民族观析论——以《冬明历》为中心
从文献记载看农业垦殖在漠南蒙古族生活方式
变迁中的作用
族际文化认知的两种路径:“客位”与“主位”视角——对《卫藏通志》与《德西德里西藏行记》中
有关藏族天葬习俗记述的比较研究
旧西藏:西方的记录与失忆的想象
中国民族思想史上的他者意识及其变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