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人与当代史探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2284
  • 作      者:
    田居俭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田居俭,1935年生于吉林省双辽县。195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兼《历史研究》主编。1992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曾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现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兼学术顾问。<br>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和中国历史。主要著作有专著《李煜传》、史学论文集《春泥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参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副主编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副主编之一)。论文《论学史》获“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人与当代史探研》以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主,每本文集的书名由作者自拟,目录按照发表时间顺序或专题排列,书后附后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同志于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上的讲话,对如何正确看待和研究新中国60年的历史,作了深刻的阐述。这篇讲话与本论丛的编辑宗旨完全一致,经征得本人同意,作为总序放在每本文集的卷首。
展开
精彩书摘
    鲁迅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①这种源远流长的“中国的灵魂”,具体表现为历代社会精英追求和倡导的各种崇高精神。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这些精神汇集在一起,便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相继的国魂意识,成了华夏儿女立身砥行的精神支柱。<br>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和改造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人,比以往任何阶级的先进分子都更重视以史育人。他们用共产主义理想把“中国的灵魂”升华到更高更新的境界,用以教育干部和党员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语)这就是定为立党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这种精神哺育下,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千百万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英才。他们在战场上是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楷模,在刑场上是铮铮铁骨、坚贞不屈的英雄,在建设中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典范。
    ……
展开
目录
    总序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为推动国史研究作出新贡献<br>    学史篇<br>    论学史<br>    再论学史<br>    学史与治国<br>    龚自珍的名言与日寇的“灭国去史<br>    向领导干部推荐一本史书——写在《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出版之际<br>    为政者不可不读《资政史鉴》<br>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为“甲申”350周年而作<br>    痛定之人思当痛之事——读《战火中的外交官》<br>    <br>    治史篇<br>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br>    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迁——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代序<br>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br>    历史岂容虚无——评新时期史学研究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br>    应当对中国封建主义加强研究<br>    要深入剖析封建主义残余<br>    简论清官生存的社会土壤<br>    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br>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br>    史学著述要深入浅出<br>    论人立传切忌讳言<br>    影视编导应与史学家联袂<br>    论良史工文<br>    <br>    治当代史篇(上)<br>    当代人要治当代史<br>    《当代中国史研究》发刊辞<br>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管见<br>    略论国史与地方史的辩证关系<br>    用影像再现共和国的年轮<br>    党史研究者要关注社会史研究<br>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br>    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研究亟待拓展的领域——访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田居俭<br>    <br>    治当代史篇(下)<br>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考察<br>    开国奠基的1949年<br>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正斗争——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r>    抗美援朝运动与“三视”教育<br>    墨写的诡辩无法掩盖血写的罪责——评日本文部科学省终审的《新历史教科书》<br>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br>    共和国初创辉煌的七年<br>    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进体制的探索<br>    学习陈云理论思维的札记<br>    陈云的人格魅力<br>    首倡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大贡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