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巴黎公社在短暂的绚烂之后即告失败。那么,此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到底准备好了吗?要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否只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道路而别无他途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动工人革命的同时,在理论上对生产力的条件问题以及和平斗争的可能性继续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继去世后,列宁致力于用马恩的理论来设计俄国的前途。但当时的俄国仍是一个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以前就要消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还没有成熟以前就要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做过思考,并给出了初步的回答。1881年3月,他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将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在他看来,落后国家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由于俄国的国情明显不同于西欧各国,因此不能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加分析地套用在俄国。但如果俄国能够发挥历史赋予的有利条件,能够得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它便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这里所说的“卡夫丁峡谷”有一个历史典故: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卡夫丁峡谷成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艰难和困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