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六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0292
  • 作      者:
    朱永红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同心同德地奋斗,永远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国人在回顾60年国事时所应牢记的。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日见成效,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构想,先后被英国和葡萄牙政府接受。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胡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篇力作中讲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第一个问题就是讲发展生产力理论,胡绳指出:“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不是复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而是以新的东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把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一种思想。”胡绳强调说:“注重发展生产力,破除对贫穷的公有制、贫穷的社会主义的崇拜,是完全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这些理论认识上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中国6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结。
展开
精彩书摘
    全会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问题,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领导城市工作时,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阶层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同时,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学会管理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br>    全会充分地研究了经济政策问题,指出,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大约占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中国现代工业虽然仅占工农业总产值10%左右,但是其最大和最主要的部分是集中在中国官僚资产阶级手中,没收这些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从基本性质上改变过来,但是我们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对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进行限制。限制和反限制,就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br>    全会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br>    全会强调,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伟大的,但是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因而,全会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r>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勾画了一幅瑰丽的新中国蓝图。会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br>    一百多年的追求和梦想即将成真。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第一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r>    一百多年的追求与梦想<br>    新政协的筹备与召开<br>    《共同纲领》的制定与通过<br>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br>    开国大典<br>    <br>    第二章 百业待兴举大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br>    工业破产、农业凋敝<br>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br>    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br>    <br>    第三章 农民的翻身解放——土地改革运动<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br>    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br>    其他新的政策规定<br>    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br>    <br>    第四章 打退“糖衣炮弹”的进攻——“三反”、“五反”运动<br>    “三反”运动缘起<br>    雷厉风行的“三反”运动<br>    “五反”运动<br>    <br>    第五章 实现强国梦的起步——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施<br>    十年建设的最初打算,<br>    有计划建设面临的矛盾<br>    中共中央的新决策<br>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路<br>    把思想统一到总路线上来<br>    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br>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br>    <br>    第六章 伸手必被捉——高岗、饶漱石事件<br>    1951年高岗得了“两分”<br>    国家计委主席权力的膨胀<br>    毛泽东批评“右倾观点”<br>    高岗急于发难<br>    饶漱石紧密配合<br>    毛泽东笑谈历史掌故“秦灭楚”<br>    在杭州确定开会方针<br>    中共七届四中全会<br>    邓小平论“天津讲话”的是非<br>    党对高岗、饶漱石的结论<br>    <br>    第七章 走向民主法制的开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宪法<br>    选举各级人民代表<br>    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br>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r>    <br>    第八章 探索自己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r>    苏共二十大与思想解放<br>    刘少奇找中央各部调查<br>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br>    中共八大的贡献<br>    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br>    难以超越的局限<br>    <br>    第九章 扩大民主的中断——从中共整风到反右派扩大化<br>    中央的方针是“放”不是“收”<br>    扩大民主的尝试<br>    由整风到反右的转折<br>    严重扩大化的教训,<br>    <br>    第十章 共产主义狂想曲——1958-1960年的“三面红旗”<br>    “大跃进”运动的酝酿和发动<br>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br>    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br>    八个多月的初步纠“左”<br>    “大跃进”等错误的继续和终止<br>    <br>    第十一章 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与彭德怀冤案<br>    “神仙会”<br>    风云突变<br>    共和国的大冤案<br>    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br>    第十二章 走出困境——从1960年紧急指示信到七千人大会<br>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br>    “八字”方针的提出与执行<br>    调整的进一步深入<br>    全面调整<br>    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br>    <br>    第十三章 风云骤变北戴河——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四清”运动<br>    全会召开前的形势和北戴河会议<br>    重提阶级斗争<br>    城乡“社教”的试点<br>    “四清”运动的开展<br>    <br>    第十四章 从天下大乱到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的发动<br>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br>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br>    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br>    第一张大字报出笼前后<br>    “炮打司令部”<br>    红卫兵运动<br>    毛泽东号召夺权<br>    <br>    第十五章 折乾沉沙铁未销——“九一三”事件<br>    “设国家主席”的风波<br>    “联合舰队”与《“571”工程纪要》<br>    1971年毛泽东南巡<br>    仓皇出逃,折戟沉沙<br>    <br>    第十六章 交锋与较量——邓小平领导整顿和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br>    第十七章 女皇梦——江青集团的兴起与覆灭<br>    第十八章 冲破阴霾的霞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br>    第十九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br>    第二十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br>    第二十一章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br>    第二十二章 五星红旗在香港飘扬——“一国两制”构想与香港回归<br>    第二十三章 党要始终体现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教育活动<br>    第二十四章 领导干部出了问题一定要果断严肃处理——从胡长清案到郑筱萸案<br>    第二十五章 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岸关系的风风雨雨<br>    第二十六章 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学习实践活动<br>    第二十七章 富民之路——六十年的曲折历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