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甲午战争新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6296
  • 作      者:
    戚其章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战争。众多的历史人物在这场战争中登台亮相,对他们的历史定位至今聚讼纷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在和战问题上反复较量,真相如何?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功不可没”?丁汝昌是“已降复死”还是拒降自裁?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是怕死改阵还是奋勇督战?方伯谦军前正法是罪有应得还是实属冤案?丘逢甲是“未战先走”还是兵败内渡?……
  这次战争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长期以来难以破解。北洋舰队丰岛遭袭,“师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舰击沉高升号后,英国舆论哗然,日本外交当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军攻占旅顺后,大开杀戒4天,共杀害了2000人还是20000人?日本当局否认旅顺大屠杀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鸿章赴日议和,其密电码是怎样被日方破译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共赔付日本库平银2亿3150万两,为何实际多赔了2800万两?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难道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吗?……
  随着这些疑团的逐步揭开,战争从爆发走向终结的历程更加明晰:中国打败,然败中有胜,唤起了国人的觉醒;日本战胜,野心急剧膨胀,成为东亚的战争策源地,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因。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  明治黩武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战争。在某些日本历史学者的著作里,经常宣扬一种观点:日清战争是偶发事件,日清战争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预谋的战争,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阴差阳错地发生的,日本并不是战争的责任者。这种观点,可以叫它“偶发”论。在日本学术界,虽然“偶发”论并未取得普遍认同,有些日本历史学者还对“偶发”论持批评的态度,但“偶发”论者一般都很顽固,时不时就会把“偶发”论改头换面地拿出来宣扬一番,所以绝不能小看它。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睦仁的《天皇御笔信》发表后,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旋风,鼓吹“征韩论”一时蔚为风气。当时,倡导“征韩论”最力者是参议木户孝允。他有一套说辞云: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愚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倘一旦动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规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确立今后策略,竭尽全力,不倦经营,不出两三年,天地必将为之一变。如行之有效,万事不拔之皇基将愈益巩固矣。([日]《木户孝允文书》三)木户所论与外务省的意见完全相合。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对“征韩论”的阐述更为透彻:
  皇国乃是绝海之一大孤岛,此后纵令拥有相应之兵备,而保周围环海之大地于万世始终,与各国并立,弘张国威,乃最大难事。然朝鲜国为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日]《日本外交文书》第3卷,第149页)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东北;第三步,“绥服”中国;第四步,“经略进取万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日本“征韩论”者的如意算盘和实施步骤。
  于是,日本政府选中了激进的“征韩论”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鲜调查政情和军备。1870年3月,佐田向政府上了一篇著名的《建白书》,其主要内容是:(一)朝鲜有必伐之罪,不愁找不到出兵借口。(二)伐朝鲜必胜无疑,“不出五旬而虏其王”。(三)伐朝鲜有利而无损。“朝鲜则金穴也,米麦亦颇多,一举拔之,征其人民与金谷”。“故伐朝鲜者,富国强兵之策”。(四)伐朝既可防列国对朝鲜的觊觎,又是实行海外扩张的大好机会,“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五)伐朝可继之伐清。“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但是,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在讨论如何或何时对朝鲜开战的问题时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派是急征派,以时任参议的陆军大将西乡隆盛为首,恨不得马上出兵伐朝,主张由自己充当使臣赴朝,先设下圈套,诱朝鲜政府入我彀中,必然带来开战之机;另一派是缓征派,以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为首,主张处理朝鲜要讲究步骤,必须周密计划,统一方略,缓缓图之。双方意见对立,争论激烈,演成一场势不两立的政争,最终以急征派的下台而结束了这场“征韩论”之争。
  第二,发兵侵台。“征韩论”之争刚刚落幕,“征台”声浪又甚嚣尘上。这时,恰有琉球国居民出海遇上台风,在台湾南部上岸,闯入牡丹社乡,被土著居民所杀。睦仁认为这正是发兵侵台的绝好机会,特派时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使华,并授意以谈判的“要旨”:
  清国政府若以政权之不及,不以其为所属之地,不接受这一谈判时,则当任从朕作处置。清国政府若以台湾全岛为其属地,左右推托其事,不接受有关谈判时,应辩明清政府失政情况,且论责生蕃无道暴逆之罪,如其不服,此后处置则当依任朕意。([日]《(明治)敕语》,译文见《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3页)就是说,以琉民被杀问题作为突破口,无论清政府怎样作答,日本都要掌握发兵侵台的主动权。果然,双方在北京谈判时,清朝官员讲了一句“生蕃姑且置之化外”的话,被日方抓住,解释为:台湾土著部落为清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可视为“无主之地”,日本有充分理由兴师问罪。
  1874年4月4日,日本政府组织“台湾生蕃探险队”,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务都督。在此以前,日本先后派遣5批15人次的间谍到台湾侦察,其目标有二:一是观察山水道路,测量地形,调查风俗民情,以备进军之用;二是寻找一处可开辟的居留地,以备日军长久盘踞之用。5月7日,日本侵台军从琅矫(今恒春)登陆,总兵力为3658人。l8日,日军向牡丹社发动进攻,遭到猛烈抵抗,并不像原先估计的那样能够一鼓荡平。日军连日进攻,不但未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反而处境日趋艰难。当时,日本侵台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三:
  其一。陷于被动。日军侵台时,适逢连绵霖雨,山溪暴涨,水势滔滔,要路又被砍倒的大树堵塞,不仅前进困难,弹药、粮食也难以运送。土著居民则潜伏在岩石荆棘之间窥伺,敌兵接近即加以狙击。日本侵台军参军、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不由得惊呼:“粮食补给之路杜断,士兵都饥饿不堪,枵(音消xiao,空)腹之下,自难作战!”这时的日军,既要警戒土著居民袭击,又担心北面的清军来逼,真有草木皆兵、防不胜防之感,已在军事上丧失主动,陷于被动的境地。
  其二。士气低落。台湾南部本被日人视为“南海绝岛瘴疠之地”,此次越海作战自难适应环境,加上地势炎热如灼,宿营设备极其简陋,所谓营帐只是一块天幕,不得不忍受蚊虫的叮咬,以致全军上下皆为疟疾所困扰,营区一片苦闷呻吟之声。其中,有病死者,有不胜病苦而自缢或投海者,其人数有600多人,约为侵台日军的六分之一。据一位随军医生回忆:“很多人精神忧郁,缺乏生气,只是怀念家乡的父母妻子,意志消沉。希望早日归国,几乎成了口头禅。”曾先期潜入台湾侦察的日谍水野遵目睹此情此景,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挥笔写下一首七绝,颇能体现当时日军上下普遍的悲切无奈的心情:
  白沙黄草埋枯骨,戍鼓无声月色空。
  曾向故山归不得,孤魂夜夜哭秋风。侵台日军士气低沉到了极点,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其三-不得人心。日本骤兴不义之师,用费浩繁。出兵之前,西乡从道曾夸下海口:征讨费50万元足够,若是超过,情愿引咎切腹!结果,日军此役所耗经费:所谓“征蕃费”及办理大臣派遣费两项花掉362万日元,购置兵器及船只等费花掉593万日元,合计955万日元。几近日本当年年度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五,这是西乡所保证的“征讨费”的近20倍。且悬师境外,久无所成,耗费国帑将伊于胡底!当时日本羽翼未丰,国力尚弱,发兵侵台纯属军事冒险,难以长久支撑,很怕迁延时日。朝野为之物议纷纭,十分不得人心。
  清政府获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特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主张在军事上加强戒备,调派武毅铭军13营分批渡台,驻防风山;又以福建水师兵轮6艘长泊澎湖。此时,侵台日军数千人局促于台岛南端一隅之地,已成骑虎之势,但又不甘心无所得而归,便寄希望于外交讹诈,最后,以抚恤、修路、建房等名目勒索50万两白银而撤兵。日本第一次尝到了越海侵略的甜头,遂以此次侵台为契机,悍然于1879年3月8日将琉球国吞并,使之成为明治政府黩武扩张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第三,策议征清。日本明治政府实行黩武扩张政策,以大陆作战为主要目标,始终将发展军事力量置于优先地位。1878年,日本设立参谋本部,即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将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从l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觉得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日近,便发动属员条陈征清方策。现在共发现7份条陈:6份为海军属员所拟,1份为陆军属员所拟。其中,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所作《清国征讨方略》发现较早,也最为有名。其他6份为参谋本部海军部代理科长、海军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等所作之《征清方略》,因系近年发现,故知道的人不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 明治黩武
二 开战外交
三 权变策略
四 醉心调停

第二章 丰岛疑云
一 不宣而战
二 济远应敌
三 高升事件
四 师期暗泄

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欢初战
二 平壤大战(上)
三 平壤大战(下)
四 败绩反思

第四章 黄海鏖兵
一 战前态势
二 海战始末
三 步蟾改阵
四 方案之讼

第五章 辽东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顺惨案
三 辽东战局
四 规复海城
五 辽河会战

第六章 舰队覆没
一 威海陷落
二 刘岛师焐
三 身后疑案

第七章 马关议和
一 和战之间
二 决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议和之旅
五 拒和运动

第八章 台海风云
一 抗日保台
二 义军抗敌
三 黑旗誓师
四 台南沦陷
甲午战争形势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