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时代:1900-2000.上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50808
  • 作      者:
    师永刚,邹明主编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盛大文学鼎力推荐
  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
  《纽约时报》上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文献《时代》版韩战中美交战记录。《华盛顿邮报》版的中美建交秘史,《纽约客》上的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新闻周刊》版的蒋介石兴衰故事,英国研究中国的方法等真实文献解密。
  《纽约时报》《时代》《生活》《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新闻周刊》美国六大主流报刊群撰写的中国版《光荣与梦想》从孙中山的革命到民国的命运,蒋介石的兴起,毛领导的中共的步伐,那些真正影响到中国进程的土地改革、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美国旁观者的记录,毛泽东,邓小平们所连接起来的历史文献,以及他们关心的中美政治运势……一个陌生的、连续的、属于美国人发现的中国,扑面而来。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登上宝座的蒋宋王朝(1930—1934年)
  蒋介石的关税政策调整,不仅仅使日本比其它对华出口国赢得了巨大的优势,还因为关税急剧降低,以致中国的棉纺厂、造纸厂、酒厂,煤矿和渔市老板宣布他们无法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同日本产品竞争,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西安事变(1937年)
  蒋夫人直奔沦为囚徒的丈夫,她用小包带来了一套新假牙——丈夫安上假牙后会舒适些。大合唱救中国(1940—1942年)
  日本人在等待汪精卫叛离重庆政府,进而使蒋介石政权土崩瓦解。但结果却是汪精卫逃走了而蒋介石却留了下来。在胜利与内战之间(1945—1946年)
  当毛泽东在重庆走下飞机时,蒋介石显然措手不及。不过,欢迎仪式也挺隆重,受蒋总司令委托前往机场欢迎毛泽东的包括他的长子蒋经国。
  有人问毛泽东:“乘飞机有什么感受?”毛泽东不屑地说:“效率蛮高的。”国共双方此消彼涨(1947年)
  随着冬天的到来,国民党已经丢掉了东北的十分之九以上。林彪统率的共军在经过六星期的进攻之后已经后撤了几里,他们现在不想马上进攻沈阳和长春。在历史的分水岭上(1950—1951年)
  政府号召更多的“志愿者”赴朝作战的行动,与此同时,北京宣布开展长达6个月的全国募集资金的运动,以购买战需品。在革命的阵痛中(1952—1954年)
  《远东经济评论》坚持认为,“中国必须独自经受这场考验,其它国家只能旁观。不过,《评论》暗示,红色中国的整个体制和基本政策将受到挑战。”中国外交突围(1955—1956年)
  1955年8月,中共释放了11个被捕的美国飞行员。放人的时间掐得很准,刚好是在日内瓦对话开始的前夕,这样仿佛给了这次对话一个好的开始。
  红色中国的总理周恩来于1956年12月初抵达新德里拜访尼赫鲁。充满魅力而得体的周恩来似乎决心从尼赫鲁处赢得微笑,而后者刚让他的俄国朋友幻想破灭。反右倾与整风运动(1957年)
  按照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中国的第四次整风运动全面展开。批评之花像蒲公英般涌现。上海的新闻记者公开要求能更方便地报道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同时,全中国党的显要人物都开始了尽职尽责的辛苦工作。解放台湾与大跃进(1958年)
  将1958年称为“大跃进”年,中国人宣布了他们的基本口号:15年后产量赶超英国。
  边境冲突(1969年)
  对中苏双方来说,这次边界武装;中突未必是一件坏事。苏联当时正急于为参加计划于今年5月召开的世界政党会议而得到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支持,而这次边界事件证明了中国毫不让步的态度。外交转暖的一年(1970年)
  意大利是北约中第七个承认北京的国家,这样,与华盛顿关系最密切的盟国中,直接反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国家就占了一半。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中国时代1900~2000(上卷)》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也许,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这本美国人撰写的中国史,对于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则是多么重要的一部文献式的指路牌,或者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
展开
精彩书摘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南京警告美国与中国人,日本继续觊觎中国的大门,威胁要吞并北平和华北港口天津。与此同时,天津美国商会会长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却说:“依我看,罗斯福政府的银元政策对美国在华利益的损害要甚于日本人”。
  在上海,美国企业集团的坚实支柱,弗兰克·杰伊·雷文控制的。雷文股份“(经营银行、房地产和保险业务)开始贬值了,而在去年12月其价值估计还有7000万美元。雷文指责罗斯福总统人为提高银价的政策使他的美国东方银行破产了,这家银行的主顾大多是传教士、美国水兵和上海舞女。银子是中国的一切,。我破产了,但我们还在保护我们的债权人。“雷文先生说,”我在尽一切努力清偿公司债务。美国收购银子把中国的银元买光了,使信用冻结,商业瘫痪。”几个月来,中国政府百般恳求罗斯福总统停止抬高银价,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死刑阻吓任何向国外走私此重要金属的人——在国外卖出。罗斯福价格”,早些时候,美国总统为中国所做的事是任命美国牧师纳尔逊·特拉斯勒·约翰逊为新任中国大使。
  正当中国被白种人制造的银元危机而大伤元气的时候,在满州和华北的日本陆军指挥官却向中国政府提出不可能的要求,这些要求只要应允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华北。
  皮肤细嫩滋润的中国国防部长何应钦在1933年上任时曾承诺保卫华北:。我们要收复热河和满洲里!”现在递到他手上的条款是:
  1,撤离和。处罚“河北省(包括北平和天津)主席于学忠将军,过错是对日本人态度太强硬;
  2,从河北撤离中国政府的军队,该省由日本可以接受的新主席的军队控制;
  3,从河北撤走中国政府之国民党的所有分支机构,
  拿美国打比方,这样的要求相当于东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罗斯福总统解散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民主党,任命日本傀儡做加州州长,并把美国军队撤到落基山脉以东。
  日本在天津及天津周边大肆炫耀一番它的军队、坦克和轰炸机(让轰炸机从天津的外国租界低空隆隆飞过),随后中国便出现妥协迹象,日本人要求撤换的于主席被立即解职,其部队开往南方。接着,5辆满载北平政府军队的火车也被中国国防部部长何应钦调往南方,何部长出于慎重,严把口风,不让部队知道撤退原因,担心他们若知道了他对中国的背叛将有兵变。日本方面发回的电文援引何应钦私下对日本华北驻军参谋长酒井大佐的谈话;“我现在完全明白日本人想要什么,我希望他们明白我寻求和平解决的诚意,我相信他们会得到回报的,我不希望出现任何意外事件。”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国防部部长何应钦自己得到了日本人的现金回报,在中国的内战中,他曾公开收买敌方将领,公布他们倒戈的价码。然而,虽然何应钦以政府的名义明确地答应了日本人的所有要求,但是没有得到南京政府和老谋深算的中国独裁者、身材细瘦的蒋介石的确认。整个中国政府还保持着沉默。
  日本驻华北参谋长酒井大佐有些不置可否地说,日本给中国政府执行这些要求的期限为6月20日,但可以给一定的宽限期限,。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酒井大佐最后冠冕堂皇地说,“我们只希望为东亚带来幸福。我相信中国人感激我们的真诚,如果他们不知感激,我们只能将中国人当成种族的败类。”
  根据日本人这种偏颇的定义,中国将军商震就不是种族的败类,早前他被派来天津代替被解职的于将军。商将军一上任,立即对天津的日本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进行了“礼节性的拜访”,梅津中将友好地打开了一瓶又一瓶上等的香槟酒,宾主高呼“为睦邻友好”而痛饮。
  当北平的官员们还在对日本人奴颜婢膝时,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只是稍加威胁诱骗,就控制了几乎大半的北部中国,北平突然间危机四伏,而纷乱中渐渐凸显出一位戏剧性的人物:人称“儒将”的吴佩孚。
  吴佩孚大帅,这位农民出身的土匪,统治大半个中国十年之久的大军阀,同时也是传统的儒家学者。他目光忧郁、下颌透着坚毅,瘦削的面颊满是胡须,曾被认为是孔子得意门生的后裔,10岁的时候,吴佩孚就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古文名篇,他的诗作展示了东方人不寻常的天赋,他精通军事谋略、清正廉洁、勇敢无畏、热爱自己的国家……吴佩孚的追随者自豪地称自己为“吴迷”,吴佩孚最喜欢烈酒,戏曲和纯金器皿。不善识人和自大是吴佩孚最致命的缺点,他自比拿破仑,甚至认为自己比拿破仑还要伟大。吴佩孚一度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但是他的部下——“基督将军”冯玉祥背叛并推翻了他。吴佩孚只好退隐,在荒山孤庙中重又开始研修书法和诗词,不过,他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仍旧是一位大英雄。
展开
目录
序章:围观者记录的中国时间
1900年 图传
1930-1934年 登上宝座的蒋宋王朝
1935-1936年 日本人虎视中国
1937年 日本制造的侵略战争
1938年 毛泽东的自传与斯诺的延安
1939年 汉奸与画家,战争下的人物百态
1940-1942年 大合唱救中国
1943-1944年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1945-1946年 毛主席与蒋委员长:在胜利与内战之间
1947年 陈仪的台湾。林彪出现在东北
1948-1949年 蒋介石的大溃败
1950-1951年 在历史的分水岭上
1952-1954年 在革命的阵痛中
1955-1956年 周恩来的胜利
1957年 反右倾与整风运动
1958年 解放台湾与大跃进
1959年 丰收浮夸风与肆虐的水神
1960-1961年 饥饿与背叛的一年
1962-1963年 中苏关系破裂
1964年 原子弹改变了中国的国际情势
1965年 美国人的越南战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来了
1967年 混乱时间
1968年 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1969年 与苏联的边境冲突
1970年 中美秘密接触
1971年 乒乓球的故事
1972年 尼克松访华全纪录
1973-1974年 被批判的孔圣人
1975年 邓小平复出:温和派的胜利
1976年 国殇与阴云
后记:制造中国版《光荣与梦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