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秋收起义全记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5427
  • 作      者:
    张可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毛泽东谈到秋收起义时这么说。确如毛泽东所说的,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真是“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故事中没有后人用艺术形式渲染夸张的场面,虽然这会使那些幼稚的年轻人听了感到惊讶,然而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追述那“霹雳一声”的秋收起义,也应从此谈起。
展开
精彩书摘
    此时该军的部队作为北伐预备队基本驻在汉阳,军部却设在比较繁华的汉口。那时节,武汉三镇发展很不平衡,汉口有柏油马路和自来水、电灯和较多的洋房,特别是靠近江边的各国租界俨然如西方城市,全镇有百万人,是华中主要的商埠。武昌则是官府集中区,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等都设在那里,街区还是中国旧城的格局,近代设施也少,人口不过十几万。汉阳更小,是县城的规模,人口不过两三万,除了铁厂、兵工厂外,几乎没有什么近代设施,镇内更是破破烂烂。所以在武汉有点钱的人都到汉口买房子,便于享受近代生活。<br>    当天第三十五军军部门前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士兵驱赶四周的行人和商贩,随后将军部团团包围起来,禁止任何人员靠近周围。<br>    大约过了几个小时,陆陆续续地开来几辆小车和护卫车辆,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和副军长叶琪已站在指挥部门前迎接。从几辆小车上陆续下来的都是在武汉的军队要人,不过没有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br>    前来的要人们是:<br>    第八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李品仙;<br>    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br>    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周斓;<br>    第十五军军长刘佐龙。<br>    相互寒暄之后,何键、叶琪将来客请人指挥部内。随后将门前的卫兵遣走,并下令不让任何人进入军部。<br>    这次相约开会,参加人员是何键精心选择的。前几天在摸清部下的态度后,何键曾企图在武汉就给共产党以一个打击。他要参谋长在汉阳组织一批以便衣士兵为主的流氓打手,破坏一次工人集会。但是这些流氓打手刚一行动,便很快就被负责维持会场秩序的工人纠察队所驱散,大会仍照常进行。有的打手还被抓住,送到武汉纠察队一审问,供出是三十五军的人。何键急忙找人出面表示,这是士兵的个人行为。
    ……
展开
目录
    总序<br>    从垂暮的毛泽东那里才能听到的故事——写在前面的话<br>    血雨腥风应有涯<br>    “湖南农王”返故乡<br>    唐生智网开一面,农运勃兴湖南<br>    红旗卷起农奴戟<br>    甜言蜜语换走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支<br>    “好得很”和“糟得很”<br>    杀叶德辉吓走中间派<br>    北伐将领的老丈人被扣上高帽子<br>    何键站到反共第一线<br>    黑手高悬霸主鞭<br>    山雨欲来风满楼<br>    反动政变确定在长沙发起<br>    许克祥的炮口对准省府<br>    事先麻痹又临机慌乱的湖南省委<br>    “马日”腥风<br>    以讹传讹,“十万农军攻长沙”成信史<br>    第三国际只认一个汪精卫<br>    唐生智是“西瓜”还是“水萝”<br>    罗易成了武汉分共的导火线<br>    秋收时节暮云愁<br>    毛泽东甘做“土匪”工作<br>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br>    还是想打长沙<br>    初闻王佐、袁文才<br>    暴动武装有了三个团<br>    警卫团东移改道瞒过张发奎<br>    霹雳一声暴动<br>    修水升起镰刀斧头旗<br>    毛泽东虎口脱险<br>    第三团有了主心骨<br>    出师不利(一)——第三团兵败铜鼓<br>    出师不利(二)——第一团遭人暗算<br>    出师不利(三)——第二团军溃浏阳<br>    “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br>    起义队伍何处去?<br>    “不能再打长沙!”<br>    文家市会师没有兴奋和欢呼<br>    “我们也要上山做山大王!”<br>    第三国际一条黑路走到底<br>    芦溪遭埋伏,卢德铭壮烈牺牲<br>    决定奔向井冈山<br>    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br>    民丰丰义引入军队<br>    井冈山下好安家<br>    袁文才本是共产党<br>    古城会议定大计<br>    让绿林好汉虚惊了一场<br>    毛泽东给山大王的见面礼<br>    疲惫之师终于安下了“家”<br>    初逢山寨一枝花<br>    苏先骏离队脱逃<br>    孤军创业罗霄山上<br>    攻打酃县的计划临时改变<br>    余师长终于当了逃兵<br>    分兵游击力挽狂澜<br>    大汾遭袭击后的“排头兵”——毛泽东<br>    第一次走上井冈山<br>    “毛委员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br>    陈浩凯旋壮军心<br>    毛泽覃找上了山<br>    步云山上练兵忙<br>    井冈山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br>    创办军官教导队<br>    团长、副团长又想开小差<br>    万众归心上井冈<br>    “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br>    遂川城里总结“十二字诀”<br>    向王佐部派“长工”<br>    绿林武装换新颜<br>    新城大捷开新面<br>    重建边界党组织<br>    调和土客籍矛盾<br>    党籍开除只好当师长<br>    朱毛会师井冈山下<br>    后记——“毛主席当时是比我们确实要高明好多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