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龙化河的传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在这条大河的怀抱中繁衍生息,以河为利,与水搏斗,与大河一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人们把黄河称做母亲河,比喻为黄龙,把中华民族叫做龙的传人。关于黄河的起源,有许多的神话传说,都和黄龙有关,和大禹治水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黄河已经密不可分,融为一体。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一片浑浊,地上雾气蒙蒙,到处野草丛生,那时还没有黄河。后来人们懂得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五谷杂粮,大地上才有了生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东海龙王听说人们日子过得很舒服,心中嫉妒,就施展淫威,一连三年不行云播雨,使大地大旱,五谷颗粒不收,许多人被旱魔夺去生命。这时天上有条黄龙,千年修炼成正果,身躯可长可短,长达万里,短若毛虫;既柔且刚,柔时弯曲绵软,刚时挺如铁棒。它黄角、黄鳞、黄爪、黄尾,或在天空飞行,或在地上跑动,闪出一道黄色光芒。黄龙禀性侠义,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天,黄龙在九霄之上,腾云驾雾,一览地上胜景。他见中原大地赤地千里,人们怨声载道,恨骂苍天不降甘霖,残害百姓,气愤不过,径直到东海龙宫责问龙王。东海龙王不但不理会,还嘲弄黄龙:“有本事自己去降雨,让老百姓给你烧香磕头。”黄龙气红了眼,“呼”地跃出东海,来到中原大地上空,使出浑身解数,行云降雨,暴雨倾盆而落。黄龙降雨,惹怒了东海龙王。他立刻上天,奏报黄龙多管闲事,越权行雨。玉皇大帝以黄龙违抗天命,要把黄龙贬人民间当牛做马。幸亏太上老君出面讲情,说黄龙降雨是替天行道,一番好意,玉皇大帝才答应只收去黄龙头上的黄风珠,使黄龙失去了腾云驾雾的本领,用铁索捆绑,押在瑶池内不准乱动。玉皇大帝捉拿了黄龙,黄龙招来的大雨没人管理,地上洪水滔天,人民再一次遭了灾,怨声直达天庭。东海龙王幸灾乐祸,把罪过都推到黄龙身上。黄龙不服,趁看守他的天兵熟睡的时候撑断了铁索,爬出瑶池,一头扑下来,落在了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黄龙不忿东海龙王诬告,决心奔向东海,找东海龙王报仇雪恨。这时多次帮助过他的太上老君又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愿意帮助他到东海找龙王,但要黄龙在到东海的路上顺便帮助地上的人群开一条大河宣泄洪水。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黄龙在山脚下休息了几天,便顽强地向东方前进。一路上,他一边与玉皇大帝派来捉拿他的天兵天将血战,一边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机动灵活,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见山就拐,遇阵就绕,迂回前进,绕过了积石山,从岷山脚下来个大转弯,向北跑去。后来这里就被叫做黄河第一曲。黄龙跑过岷山北边的大草原,又向东钻人深山中,穿过龙羊峡、公伯峡、刘家峡,被玉皇大帝派下的天神布下皋兰山挡住。他不敢恋战,变成一条小蛇,转身向北拱进贺兰山,沿着贺兰山匆匆而行。为躲避天神阻拦,他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憋足了劲儿向前闯。他忘了疲劳,忘了吃喝,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黄龙向北跑了数百里,阴山挡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这样会离东海愈来愈远。再说,他虽鼓着气没日没夜地奔跑,可气力渐渐不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尽快赶到东海,在阴山脚下,他又转了个弯,向东奔去。黄龙刚走不远,太上老君又降落在他的面前。太上老君问黄龙:“你气力如何?”“头重尾轻,筋疲力尽。”“向东是一溜大山,即使没有天神阻挡,也叫你够呛,不如就从此拐弯向南,那里全是黄土,行走、拱河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时可把黄土冲卷进水里,带到东海,淤平龙宫,闷死龙王,为民除害。”黄龙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在阴山东头拐弯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尽平生力气,卷走黄土,要一举填平东海,报仇雪恨。黄龙闯过龙门天险,到了潼关。向南是中条山,无路可走,黄龙又调头向东。东边是中原大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峦峰谷。奉命捉拿黄龙的天神暗自惊慌,黄龙一旦到了平原,临近东海,便再无拦阻捉拿的时机了。因此,天神便布下三门大阵,请来数百名天兵天将,将黄龙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黄龙知道,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拼杀。尽管一路劳累,早已气喘吁吁,但他还是振作精神,力战群敌。怎奈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众天兵天将摇旗呐喊,里外呼应,慢慢缩小包围圈,眼看就可擒住黄龙了。黄龙在重围中岌岌可危,心中无限惆怅,无限遗恨,看来一切努力都将会前功尽弃,去东海无望。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中原洪水不是黄龙的过错。又听说黄龙要去东海找龙王报仇,历尽千难万险想造一条大河,为民造福,都十分同情和支持他。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成群结队去请求大禹设法救援黄龙。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力开三门,给黄龙打开一条向东的出路。黄龙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鼓足劲儿,不顾浑身是伤,冲过三门,跳出重围。当黄龙历尽艰辛来到海边时,已奄奄一息。黄龙无力再去和东海龙王拼搏斗胜,只想遵照太上老君指点,舍生取义,为民造河。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施展法术,将自己的身体无限地伸长、伸长……黄龙的头伏在东海边,身子沿着他西来东海走过的路向后延伸,弯弯曲曲,绵绵软软,高高低低,从头看不到尾,顷刻已是近万里。此时,只听黄龙惊天动地一声吼,他的身躯化为大河,河水滔滔,奔腾不息,直泻东海。人们都说这条河是黄龙变的,就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玉皇大帝把没拦住黄龙的天神统统贬下凡,让他们长年累月住在原来布阵设防的地方。天神们眼睁睁地看着黄河水向东流淌。这样,就传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神仙”的说法。据说,黄龙化成黄河后,并没有完全死去。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喘口气,想翻翻身,动弹动弹,只是身躯太长动不得,使他怒不可遏。黄龙一发怒,黄河不是发水就是决口,给人们带来无限灾难。尽管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华民族仍然念念不忘黄龙的情谊,照旧称黄河为母亲,说自己是黄河孕育的儿女。
神话是一个民族远古的历史记忆。黄龙化河等传说虽然是神话,但却与自然发展的历史惊人地相似。据现代地理学考证,黄河是一条非常年轻的河流,它的发育、生成时间与中华民族的孕育基本同步。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人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而这一段时间,也是现代人类活动在黄河流域的肇始。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