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城和外城
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明清北京城是三重,从里往外说,第一重是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有四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第二重是皇城,南面是天安门,北面是地安门(俗称后门),东面是东安门,西面是西安门。在南面凸出个帽子城,就是天安门前还有个大清门,正东是长安左门,正西是长安右门。此外,天安门还有个端门。第三重是京城,南面有三个门,正中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左边是崇文门(俗称哈德门),右边是宣武门(俗称顺治门),北面有两个门,东边是安定门,西边是德胜门,东面有两个门,北边是东直门,南边是朝阳门(俗称齐化门),西面有两个门,南边是阜成门(俗称平则门),北边是西直门。
1368年明军统帅徐达攻占元大都城。为了防御元军侵扰和削弱元的王气,遂将北城墙向南迁约5里,即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今德胜门以北的“土墙”即当年元大都城北城墙。并改元大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健德门为德胜门。还改崇仁门为东直门,和义门为西直门。
明成祖称帝后,定都北京。在北京大兴土木,永乐十七年(1419)将南城墙南移,从今天东西长安街一线移至今崇文、前门、宣武一线约2里。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明正统元年(1436)“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京城九门城楼”等。工程从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工,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并改元大都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明北京城周长40里。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在京城南边建外城,有七个门,南面正中是永定门,左是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右是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东面是广渠门(俗称沙锅门),西面是广安门(俗称彰仪门),另外在外城与内城东西衔接处附近各有座向北的城门,东是东便门,西是西便门。全长28里。
北京里九外七皇城四见上页示意图。
如上页示意图,北京里城九个门,外城七个门,皇城四个门(南面的天安门为主门,其他门不算)。
过去,不管是紫禁城、皇城,还是京城都是早上天明开启,晚上关闭。里城九个门,除崇文门外,其余八个门早开门晚关门都是敲击一种叫“点”的乐器,崇文门敲钟。“点”是铜质,扁平形似朵云,因之称“云牌”,俗名“点”。
二、前门
前门的城楼、箭楼、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及五牌楼,这是北京城最雄伟壮观的一组建筑群。现在虽然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和五牌楼都不见了,但这一北一南、饱经沧桑、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楼和箭楼,却显得既古老而又神采奕奕。说它古老,因为它的实际年龄已五百多岁了;说它年轻,因为现在它又被打扮得金碧辉煌,焕然一新了。
城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高42米,面宽七间,进深24米。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瓦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檐都是菱花格的隔扇门窗,下层是涂朱的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山面各有一座供人出入的大门。
箭楼和瓮城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箭楼高36米,楼顶也是灰筒瓦,绿瓦剪边,重檐两滴水的歇山顶。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开有射孔94个。北边建抱厦五间,并有三个门可通至城的台顶。在城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堵似半月形的城墙和箭楼相连,这就是瓮城。瓮城里是个东西宽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广场。箭楼和瓮城是前门正门的重要屏障,是保卫内城的重要堡垒。守城的士兵在箭楼上通过各个射孔,向下放射弩、箭;在瓮城的城楼和女墙处,向攻城者放箭和投掷灰瓶滚木。此外,还有前门城楼悬灯示警的说法。因为前门距皇宫很近,一旦前门失守就危及皇宫。古代通讯落后,悬灯示警,可以迅速报告城外的战斗情况。城楼上悬一盏灯,它是说敌人已接近城下;悬两盏灯,它是说战斗激烈;悬三盏灯,它是说城防将要失守。1644年3月,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广安门,崇祯帝听说前门城楼上已悬上了三盏灯,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太监王承恩出了神武门,登上煤山,在山的东麓一棵大槐树上自尽。
前门战时是这样,平时戒备也很严紧。据《宸垣识略》记载:“正阳外门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墙东西设二洞子门,为官民出入。”正阳外门就是箭楼下的门洞,它平日闭而不开,只有皇帝出入时,开启城门,供皇帝出入。平日,众多的士官客商、市民行人出入前门,要绕东、西二洞子门,通过正阳里门(就是城楼下之门)出入。而且,这三个门,日落关门,日晓开门,夜间不能通行。
瓮城里的关帝庙和观世音菩萨庙。在瓮城里,除前门城楼下门洞外的两个石狮子外,最重要的建筑就是门洞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据《宸垣识略》记载:“观音大士庙在月城内之东边,有明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关帝庙在月城内之西边,有明万历间焦竑碑记”。这说明二庙都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两个庙都是只有一层殿的小庙,庙虽然不大,但明清时,香火很盛。每月初一、十五日开庙,尤其旧历年三十夜,到关帝庙拜佛求签的人拥挤不堪。如《都门杂咏》记载:“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明末清初,前门瓮城的东西月墙外,店铺林立,行人众多,是当时商业繁盛地区之一。东月墙外卖帽子的多,称为帽巷。西月墙外卖荷包的多,称为荷包巷。在《都门杂咏》上对帽巷和荷包巷的热闹也有描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在箭楼前,有三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拱桥,叫正阳桥。过了桥就是北京最高大、雄伟的油漆彩画、木结构的五牌楼。牌楼上有“正阳桥”三个大字。
前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及五牌楼这一组建筑群,造型庄严,气势凝重,布局合理,设计者颇具匠心。它显示着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们的骄傲。
就是这组建筑群,几百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它有过欢笑,也有过悲哀,它就是近代北京历史的见证。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困难,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人民无法谋生。特别是陕北连年大旱,因此,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率领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崇祯中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从西安出发,渡黄河,占太原。后分两路,一路由刘宗敏率领,向东经固关、真定、保定北上。一路由李白成率领,占宁武、大同、宣化、人居庸关。三月十七日,两路大军在北京城下会合。十八日天刚黑,农民军首先攻破彰仪门,并很快控制了外城,开始猛攻内城。十九日晨,德胜、齐化、平则、宣武、正阳诸门被攻破。同时,明朝最末的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万岁山(现景山)东山坡的寿皇亭旁一棵槐树下。北京城内的老百姓在前门大街迎接农民大军进城。
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原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的一片石战败,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清军占领北京,十月,清顺治帝福临从沈阳来到北京,即皇帝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束发包巾是汉族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清朝统治者进关后,为使汉族人民屈服,成为它的顺民,强迫人民剃头。清政府于顺治二年(1645)六月发布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并派人带武器,担着挑子,首先在人流如潮的前门瓮城东西洞子门处强迫汉人剃头,如有反抗,立即砍下头来,挂在挑子上。所以,旧北京剃头挑子的前头除了一个洗头的铜盆和一个小火炉外,还竖着一个小小的刁斗旗杆,后头是个放工具抽屉的长方高凳。剃头的,走在街上,不吆喝,打着一个像大黑镊子的东西,它的名字叫“换头”,其意是丢了头发换个脑袋的意思。当时,人们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剃头,为了保持民族尊严,宁丢头也不剃头;因而,强迫汉人剃头的事,在清军攻占北京后逐渐推行。
清朝康熙、雍正时,政治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乾嘉时,是清封建统治在中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道光二十年(1840)清政府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最后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咸丰六年(1856)英法侵略者为了侵略中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打到北京,前门城门关闭,店铺关门,英法联军在前门一带骚扰,居民惊恐,直到《北京条约》签订后,前门一带才恢复平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