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城记:北京60年城市生活史.??:1989-2008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4214
  • 作      者:
    新京报社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发展史,《大城记3》记录的是近距离的、进行时态的历史地理变迁,它折射的是都市化大潮涌动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每个城市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居民生活史,蒸蒸日上的城市如何拖了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城市只是一个群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由生长的公共空间?士大夫阶层所拥有的旧北京精神气质和零散的市民情操如何化作了现代都市的公民意识?<br>    未来备忘录,《大城记3》是北京社会生活史的全面记录、它为将来“长时段”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媒体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北京生活史书写提供了一份索引。
展开
精彩书摘
    1993年10月4日,世界住房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因为菊儿胡同改造,两院院士、城市与规划设计师吴良镛在接受“世界人居奖”时致答谢辞:这项大奖颁发给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一次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种社会住宅。不仅满足现代生活舒适的要求,还要使之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在居住问题上,再也不能承受繁重的、无休止的专断、争论及会议,现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br>    “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城如何改造,方案在30年前就已经酝酿。吴良镛称,从1978年开始,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始研究方案。在1979年对什刹海规划方案的研究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居住区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十年后,这个方案选择了菊儿胡同作为试验标本。1989年,这个试验的具体落脚点定在了菊儿胡同41号院。<br>    为什么选择菊儿胡同41号院7居住在此的老人介绍,这里本来是一座寺庙,叫“弘德禅院”。日军曾在这里驻军,解放后,沦为大杂院,一共有24户居民。当时的情况是:三分之二的家庭室内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
展开
目录
1989<br>菊儿胡同改造<br>危改住宅合作社的理想尝试<br>在北京拍“精神病院”题材更难<br>故宫“十员大将”助阵古建工程处<br><br>1990<br>东水西调<br>“后水库时代”的公里地下水渠<br>昆明湖<br>清淤挖出炮弹、宝石<br>熊猫盼盼是雄性吉祥物<br><br>1991<br>盲道<br>中国的第一条盲道落地蓝靛厂<br>圆明园<br>——废墟上的艺术更生<br>全球第三本首都百科全书<br><br>1992<br>二环路贯通<br>老北京格局改变,从二环开始<br>记录打工妹“远在北京的家”<br>京城“第一当”也要为人民服务<br><br>1993<br>北京西站<br>未完成的亚洲第一大站<br>中国首家性用品商店开张<br>北京的“末代”粮票<br><br>1994<br>阿苏卫垃圾埋场<br>市容危机催生首个垃圾填埋场<br>北冰洋——北京的“嗝儿”<br>45周年国庆纪念章<br><br>1995<br>三里屯<br>没有三里屯,就没有夜生活<br>5天工作制推行始末<br>希拉里在怀柔演讲<br><br>1996<br>城墙砖<br>失之全城收之东隅<br>京城再现振远“镖局”<br>数码狂人是这样练成的<br><br>1997<br>潘家园<br>跳蚤市场偶有“龙种”流传<br>父女齐上<br>阵报道香港回归<br>王府井工地惊现史前遗迹<br><br>1998<br>经济适用房<br>实现新北京人有房的梦想<br>红夏利全面代替“黄面的”<br>“六海清淤静悄悄”<br><br>1999<br>平安大街<br>京城第二纬线分割“前朝后市”<br>小旗<br>手追忆周年国庆<br>新中国第一次卖金条<br><br>2000<br>沙尘暴<br>场尘暴吹响京城防沙号角<br>中华世纪<br>坛耸立在世纪之交<br>昆玉河上的“意外”胜利<br><br>2001<br>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br>最早提升城市老人幸福感的空间<br>三大<br>男高音为北京申奥而来<br>开始专业猛禽救助<br><br>2002<br>宛平城<br>“北京卫城”在战火后永生<br>始作俑者引<br>领艺术家扎堆<br>社区换届直选拐过“九道湾”<br><br>2003<br>小汤山医院二部<br>临时“野战医院”抚平民间“非典”创伤<br>《新京报》创刊<br>厂子破产了,“王麻子”还在流传<br><br>2004<br>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br>奥运促使文物保护成为常态<br>踩踏事故后<br>关注市民安全<br>奥运场馆下的“文物保护战”<br><br>2005<br>毛家湾瓷片<br>地下”瓷器博物馆”之谜<br>一个“北漂”的历<br>史感<br>大观楼里的光影百年<br><br>2006<br>正乙祠<br>中国戏楼”活化石”屡次“换颜”<br>美的农村<br>在公路上播报铁路<br><br>2007<br>梅兰芳大剧院<br>以大师之名盘活国粹<br>《物权法》出台始末<br>北京取消地铁月票<br><br>2008<br>奥运人家<br>“新北京”来客直奔“老北京”胡同<br>京剧进课堂<br>一个人的奥运雨<br><br>2009<br>60年,我们正年轻<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