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1904
  • 作      者:
    沙健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沙健孙,教授。1934年2月生。回族。江苏宜兴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评审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题组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题组首席专家。
  撰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论》、《中国革命史论稿》、《中国革命问题散论》、《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等个人专著;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五卷本)、《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下卷)、《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创建》(上、下卷)等著作;主持撰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以及《“十五”期间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状况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趋势》等调查研究报告。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收录的文章,按照专题,分作四辑,加以编排。为了便于了解有关文章发表的背景,每篇文章的末尾都注明了它的出处与发表的年代,对个别文章还附加了对有关情况所作的简短说明。<br>    所收文章基本上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若干论战性的文字更是如此;但是,对于在不同文章中的某些重复性论述和重复引证的史料,则作了必要的删节。收入《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的文章,基本上是近年写作的,只有《“是历史唯物论,还是经济宿命论”读后》一文,写于1964年。因为该文联系中国历史的研究,讲述了怎样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问题,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论述的主题有所关联,所以也一并收录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历史虚无主义<br>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br>    一 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br>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br>    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度。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就开始了。在这之后,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斗争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几乎没有多少间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从第一次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人民的斗争更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规模之宏大,群众动员规模之广泛,社会变革之深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br>    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如此持久、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呢?中国革命应当经过什么道路才能走向胜利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因为这“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br>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社会的发展脱开原有的轨道,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br>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历史虚无主义<br>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br>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略论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br>    科学地研究、宣传党和人民光辉的斗争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br>    关于1919—1949年时期中国历史教学中的若干重点问题<br>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的历史发展<br>    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br>    胡乔木同志谈党史工作<br>    关于学习和研究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的若干问题<br>    <br>    第二辑 关于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兼评庸俗生产力论<br>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br>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br>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早期表述<br>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br>    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特点?——对几种论点的辨析<br>    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再认识<br>    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对一种观点的辨析<br>    民粹主义的帽子乱戴不得——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历史评价问题<br>    <br>    第三辑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进行理论创新——兼评西式教条主义<br>    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中的命运<br>    十月革命的原则是永存的<br>    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br>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西式教条主义<br>    应当破除对西方学术思想的迷信和盲从<br>    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br>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沙健孙<br>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学习札记<br>    关于理论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br>    什么是历史科学的创新?<br>    重视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阐释<br>    向陈寅恪先生学习什么?<br>    《是历史唯物论,还是经济宿命论》读后<br>    <br>    第四辑 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发展——兼评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br>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br>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与中国共产党<br>    共产党: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旗帜<br>    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br>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批判<br>    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防止“和平演变”<br>    “颜色革命”的警示<br>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br>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br>    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br>    能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br>    修宪,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那一套<br>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