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倒计时:晚清迷局中的生死较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282399
  • 作      者:
    伍立杨著
  • 出 版 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倒计时:晚清迷局中的生死较量》虽系一部晚清历史专题随笔集,但作者却将全部笔力聚焦于晚清最后13年,透过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所交织的经纬,探悉专制者的偏执与黑暗、改良派的扭曲和宿命、革命者的良知和道义……字里行间,透露出帷幕之后的背景如何对中国历史进行着丝丝撬动,读来令人心潮起伏。<br>    一个朝代寂寥落幕,千年帝制入土难安,倒计时的钟声里,沉沦与盲动,悲怆与激昂,五味杂陈,万绪千头。历史的变化诡谲莫测,有时静息不动,仿佛无声僵死,有时风云突变,使人目不暇接。但是有一点不会太错,就是历史所取的路往往总在腐儒骚客的预测之外。
展开
内容介绍
    《倒计时:晚清迷局中的生死较量》着眼晚清最后十三年,分为三大板块,各板块之间既独立又互渗。透过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所交织的经纬,探悉帷幕之后的背景对历史的撬动。专制者的偏执与黑暗,践踏生命尊严的恶果;改良派的扭曲和宿命,他们的作为与沉沦;革命者如何在迷乱的时局中捍卫良知和道义,如何以头颅颈血精心维护亘古不灭的星灯,把苦难的现实境遇升华为一种对抗邪恶与荒芜的坚定信念,由具有英雄人格、理想精神和实修实证魄力的人们所赓续的历史脉动,他们点燃的火炬,闪耀的不仅是一个时代……<br>    作者采用的无数板块独立而互渗的结构,在同类书籍中自有其独到的视角和论述心曲,在极微处开掘,在制高点上把握。对种种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厘清,剖析入微,得出全然独辟蹊径的结论。随着作者文字的驱遣,不难领会到作者择善固执的见解针芒之光泽。
展开
精彩书评
    伍立杨手里捏着一把柳叶刀,将遗留在历史角落里的细末解剖得淋漓尽致他拨开浓重的历史迷雾,引你去探寻残酷的历史运行轨迹,更剥下一层层伪装,窥测历史的奥秘,带你探寻被强权一再涂改的事实真相,解读历史留下的万般困惑。作者的锐利,就在于他说了真话,剥下历史的伪装,为后来人注入生活的睿智,让你在历史谜团中恍然大悟。读懂历史是一种幸福,伍立杨的历史随笔是读懂历史的一把钥匙。<br>    ——林  希<br>    <br>    从戊戌到五四,是中国历史的第二轴心时代。伍立杨先生试图从历史的本相中寻找中国人此后命运的密码,他做了一位历史学者真正应该做的事:鉴古以知今,并以过去和现在铁一样的事实洞见将来。<br>    ——徐晋如<br>    <br>    晚清中国,立宪和革命进入了短途赛跑,伍立杨的(倒计时)对这段历史做出了自己的挖掘和思考。<br>    ——傅国诵
展开
精彩书摘
    退而求其次,王五苦劝谭嗣同立即亡命奔逃,他自己随行全程护佑,谭嗣同坚不允。<br>    随后日本多名志士,劝先生避难于日本,先生不听,再四苦劝,谭嗣同意志已决。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br>    被捕后,他在刑部监狱,仪态从容,绕室徘徊。某曰,捡拾地上煤渣,往墙上书写。狱卒问他做啥,先生朗声曰:作诗!<br>    康广仁心有不甘,以头撞墙,痛哭流涕,说是他哥哥害死了他。林旭听到他的哭声,笑不可抑。提审时,康广仁以为要杀他,哭得走不动路。刘光第因曾在刑部做事,晓得程序,说这只是提审,不是杀头。但是却将他们押往西门出,刘光第惊愕不已,因他晓得,处决犯人均从西门出,于是大骂道,没有提审,没有定罪,就要匆匆杀头,你们太过分了!<br>    本来要严刑审讯,刑部尚书赵舒翘上折云:"此辈无父无君之禽兽,杀无赦,何问为?若稽时日,恐有中变。"此话打中慈禧的心理,立命迅速处决。<br>    1899年9月28曰那一天,谭嗣同等六人被斩于菜市口刑场。<br>    行刑的那一天,到场围观的有万人之多。谭嗣同慷慨神色不变,作临终语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br>    军机大臣刚毅监斩,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br>    谭嗣同并呼刚毅过来,说,我有一言!但是刚毅转身不听。于是从容就戮。<br>    他想对刚毅说话,若非痛骂,或当为警告。他至死仍不忘警示清廷,其实这是徒劳的。别说颟顸混蛋们不会理会,就是芸芸的庸众,也转瞬即忘记。还有几个人记得谭嗣同呢?谭先生者,乃是恶浊酷虐社会中长出的血陸之花,刚烈清洁,自私缺德的混沌世人,实在不配承受。<br>    谭嗣同尸骸运回原籍,墓志铭藏于土中,不敢外露。墓前华表上的题句是:"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展开
目录
    上篇 一路倒车冲向悬崖<br>    光绪死因新说新证<br>    光绪悲剧的基本逻辑关系<br>    戊戌变法中的人事结构<br>    康有为的褊狭固执坏了大事<br>    光绪帝的地位及性格<br>    老鬼袁世凯<br>    可悲可叹的凄凉结局<br>    光绪缺乏武器的批判<br>    光绪的精神资源<br>    荣禄的上下其手<br>    专权者变态心理的形成<br>    开倒车的总舵手<br>    心狠手辣无休止的攻击与突袭<br>    她的武器花样百出<br>    未能厘清群己界限的悲哀<br>    毫无顾忌的淫威爆发<br>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br>    纸老虎与民为敌<br>    清流与洋务<br>    慈禧西安之后<br>    假变是守势,不变是攻势<br>    河决鱼烂淫逞不收<br>    袁世凯搞宪政不如说是家政<br>    折中徘徊终于拖延<br>    立宪之忸怩:国事亡于拖<br>    层出不穷的民变冲击<br>    专制时代的国人相貌<br>    廖燕揭橥专制祸患<br>    突兀歧出的史论<br>    贤恶内外<br>    逆天而行的穷途<br>    思想利刃解剖文化虐政<br>    清诗切片<br>    附录:曾氏传记三种评骘<br>    <br>    中篇 变法者的摇摆与执着<br>    谭嗣同的人格理念<br>    先贤变法的心曲及价值<br>    改良与革命的辩证<br>    上书上上了瘾<br>    康老变法的经纬<br>    人际关系的优势与劣势<br>    帝党与后党的攻防脉络<br>    慈禧反扑不遗余力<br>    苦心孤诣的孤家寡人<br>    在最危急的关头<br>    路径与方针的偏颇歧出<br>    在海外奔突中的无为<br>    惨烈的结局<br>    唐才常的宿命<br>    康老活在幻想中<br>    梁启超念头飘忽<br>    章太炎大笔如椽<br>    普遍性中的差异性<br>    五大臣出访的依托<br>    章太炎揭穿乌龙<br>    改良与革命的泾渭之别<br>    在保皇与革命辩论的背后<br>    变法路径的再认识<br>    《自然政治论》阐发自由的价值<br>    末世改良派更无依托<br>    立宪何以不成的简略回顾<br>    论传统文化与帝王文化的分界<br>    <br>    下篇 拼着头颅颈血的寻求<br>    僵死的社会有待标本皆治<br>    弹丸政治论<br>    孙中山先生谈暗杀<br>    1900年10月轰向清廷第一爆<br>    1904年暮春至夏末谋刺慈禧太后<br>    1904年11月19日万福华谋刺王之春<br>    1904年冬季古侠客式的暗杀未遂<br>    1905年9月暗杀时代的象征:轰击五大臣<br>    1907年7月6日 徐锡麟刺杀恩铭<br>    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br>    1910年3月刺杀摄政王<br>    1911年4月温生才刺杀孚琦<br>    1911年8月连环刺杀李准<br>    1911年10月刺杀张怀芝<br>    1911年10月精密布设炸毙凤山<br>    1912年1月狙击袁世凯<br>    1912年1月投向清廷专制的最后一爆<br>    革命与改良的一个辩证<br>    为时代而生的伟人<br>    伟岸的气魄与文辞风格<br>    清洁的革命<br>    人权观念的发达<br>    破解治乱周循的涡流<br>    挺身犯难的底蕴<br>    中山先生书信中的人文胸襟<br>    普世价值之必需<br>    让大位、按手印及其它<br>    尺二秀才的不懂装懂<br>    <br>    附录一:由着性子来<br>    附录二:杰斐逊,他那穿越时空的文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