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话题——顺治继位
清太宗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关外满族的都城盛京举行了盛大的登极大典,一位出人意料的帝位继承人——年仅6岁的幼稚孩童福临,即皇帝位,成为满族的新帝。新帝即位,是封建社会王朝内部新陈代谢的永恒话题,每一次新帝即位,均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福临即位,亦是如此。
一、皇太极驾崩后的权力真空
清太宗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深夜,盛京皇宫传出了阵阵哀鸣,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宫外,52岁的皇太极在清宁宫端坐而逝,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举国上下,在太宗皇帝的丧钟声中惊醒,新的历史即将开始,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新的大清王朝的历史将由谁来主宰?
皇帝驾崩带来的悲痛和震惊尚在其次,引起众人忙乱的是大行皇帝生前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遗命,拥立新君的问题迫在眉睫,筹备丧仪的同时,各派政治力量在悄然酝酿。新任大清君主的诞生,不仅仅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更新换代,而且还将意味着整个统治机构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新旧更替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必然要进行的新陈代谢,未能抓住时机的政治派别则面临被削弱甚至淘汰的危机。
根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无疾而终,“是夕,亥时,无疾终”(《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纪》),但以52岁的年纪,多年戎马的皇太极没有任何征兆地离世,终究有些蹊跷。历史上历代皇帝的驾崩都在史书中被刻意隐讳,毕竟,天子的离世与他们的降生一样,是与普通人有所区别的。
实际上,皇太极离世的征兆还是见于档案史料的记载的。根据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曾因身体不适幸温泉疗养。崇德七年(1642)十二月,假托游猎以疗养身体,但行猎途中即病倒。据档案记载:
于是往北行猎,至开库尔地方,圣汗冒风,圣躬违和,遂驻跸其地。诸王、贝子、大臣奏曰:“圣躬既违和,可停止行猎,原路回宫。”汗谕曰:“从猎人等疲马力来此行猎,岂可以朕躬违和,不杀兽,不获兽肉,而遂空返耶?尔诸王、贝子、大臣等,率之行猎可也。”
并且,因汗王生病,档案史料中关于自然变化的记载显得神秘而恍惚,闪烁其辞。
(十二月)二十一日。是夜月色昏暗,月亮周围有三处升起光环。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晨日光暗淡,太阳周围有三处升起光环。
这些记载在崇德七年的时候似乎突兀些,并显得过分铺陈夸张,但到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病重,甚至无法临朝,其身体状况已经明显在走下坡路了,足以说明档案资料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崇德八年癸未正月初一日。圣汗不豫,痘疾流行,圣汗未临早朝,停止作乐。
新春佳节,普天同乐,皇太极于大年初一之时就身体欠佳,难以行乐。虽然此后的档案资料中未接续记录汗王的病情,但紧接而来的皇太极八月骤卒已足以说明史家此前的记述都为铺垫。另据其他史料记载,皇太极多年来似乎一直身体小有微恙,多个材料似乎都证明,他血压偏高。在同朝鲜的交往中,清朝统治者曾索取过中医用来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竹沥”;在指挥松锦大战时,皇太极的鼻子曾经流血不止。因此,有学者推断,皇太极猝死,很可能是由于长期高血压造成头部血管硬化而引起的脑溢血。无论怎样,病情的发展过于突然,皇太极猝然崩逝远超乎人们的预料。皇太极本人和各政治派别都没有充分重视其病情的发展,毕竟,在死亡面前,人们总是乏于准备的。皇太极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令每一个与皇位继承问题相关的人陷入思索,并着手准备激烈的争夺战。
清初皇位继承制度本来不很明确。虽然努尔哈赤时期曾经告诫诸王及满族贵族,继承父辈之位为国主者要经过八王共议(八和硕贝勒,后来的亲王与之相当),并从八王之中选择贤者,共治国政。但皇太极被推举为国主之后,已经逐步取消了太祖努尔哈赤亲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制”,并掌握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而其余五旗,仍具实力。因此,皇太极撒手西去之后,皇位候选人的队伍既包括太祖之子,皇太极的兄弟;也包括太宗之子,皇太极的儿子。当时,手握兵权,爵位在郡王以上者共有七人,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多罗郡王阿达礼。皇太极共有十子,其中有三子早天,因此到他驾崩时尚有七子。除了肃亲王豪格之外,其余六子分别是四阿哥叶克舒、五阿哥硕塞、六阿哥高塞、七阿哥常舒、九阿哥福临和十阿哥博穆博果尔。
展开